古典詩詞誦讀,“打開”傳統文化的另一種方式

時間:2023-08-02 09:50:38瀏覽次數:1191

正在上映的國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因很高的“含詩量”——使用瞭48首唐詩而受到廣泛關註。觀影過程中,很多人尤其孩子,不由自主地跟著劇中人物吟誦起古詩來,觀影現場竟然成瞭“背詩”現場。

由於是動畫片,影片中的詩歌吟誦皆由配音演員完成。或抑揚頓挫,或扣壺長吟,或鏗鏘有力,或低回婉轉……配音演員們的吟誦,不僅讓畫面和聲音達到最佳同步效果,大大提升瞭影片的觀賞性,也讓觀眾領略到誦讀藝術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長安三萬裡》的制作是一次成功的古詩誦讀實踐;觀眾觀看《長安三萬裡》則是對誦讀藝術的一次親身體驗。

唐詩三百首,人生天地間。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誦讀包括唐詩在內的古詩詞是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觀看《長安三萬裡》,當耳畔響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經典詩句,很多觀眾難掩心中激動,紛紛跟著小聲吟誦起來,影院裡由此出現瞭“學習式觀影”的動人景象。在對經典詩句一遍遍的誦讀中,觀眾不僅領略瞭古典詩詞韻律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也看到瞭詩詞背後恢宏壯闊的歷史往事,更激活瞭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正如一些觀眾所言,“原來我對這些詩詞的記憶並沒有被時間沖淡,而是刻在瞭血液裡,一經觸動,便如洪水一般湧現,可能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所在”。

誦讀是把文字語言轉變為有聲語言,但這種有聲語言是抽象且轉瞬即逝的。所以,誦讀在傳遞信息方面並不具備天然優勢。另外,古典詩詞多創作於千百年前,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典故等並不為今人熟知。人們通過逐字逐句閱讀古典詩詞,尚且不一定能迅速理解其中的含義,通過聆聽古典詩詞誦讀,又如何進入傳統文化的世界?

傳統舞臺上的古典詩詞誦讀,要想有效實現傳情達意,需要誦讀者先對詩詞深入理解,然後形之於聲。誦讀者要通過想象詩人作詩時的場景、心情等來獲得充沛的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轉化成誦讀時的節奏、聲量,通過斷句、重音、氣息控制以及情感投入等吸引觀眾。

隨著傳播手段的多樣化,誦讀雖然仍是一種以“讀”為主要形式的藝術,但這種“讀”不再是簡單地把文字念出來,而是運用包括音樂、影像在內的多種手段對文本內容進行二度創作,這樣才能將文本背後的情感、意境、真與美呈現出來,創造出新的審美空間。

《長安三萬裡》中的那種動畫影像就是豐富詩詞誦讀表達力的有效手段。比如,李白吟誦《將進酒》那場戲,李白帶眾人乘仙鶴凌空而起,與起伏跌宕、極具爆發力的詩歌誦讀之聲有機結合,成功讓觀眾領略到盛唐時代的浪漫和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灑脫氣質。動畫影像讓古典詩詞中的人物、事件等不再那麼抽象,而變得形象可視甚至鮮活立體,配以誦讀者聲情並茂的吟誦,觀眾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僅靠文字或聲音很難表現出來的詩詞中的那種文化意境和美學韻味也就自然呈現出來。於是,當我們吟出“低頭思故鄉”時,更能理解李白訴說自己人生變故的悲涼心境;當我們吟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更能理解詩人被赦免後的驚喜交加。

總之,要想通過古典詩詞誦讀幫助觀眾打開傳統文化之門,僅僅靠幹巴巴地背誦詩詞中的文字是不夠的,而要綜合運用聲畫樂光影等多種手段,實現視覺與聽覺、奇幻和實際、虛與實、古和今的交互融合,那樣才能豐富表達層次,調動觀眾的多種感覺器官,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清晰闡釋並傳遞出古典詩詞中的中華美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