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字

時間:2024-04-03 16:50:11瀏覽次數:1505

有十幾億人都是在假裝“認識”漢字。

一、

可能這個問題會讓你覺得有些奇怪。你會想,文字誰不認識,我們每天在寫,每天在用,誰會不知道文字?那你想一想,你的名和姓,比如你姓“楊”,或者你姓“王”,這個“楊”字和“王字”,為什麼是這種形態,為什麼不是用別的造型來表示。還有你的名字,也是一樣,你也想一想,這個字為什麼是這個構成。

如果你能回答出來,那你至少已經勝過瞭十幾億人。

在中國,我們有十幾億人都是在假裝認識漢字。我們用漢字,寫漢字,卻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漢字,這個字的音形字意又代表瞭什麼,很少有人去思考。

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我是在接受教育的那段時間開始想這個問題的。我的姓是“劉”,我就想,為什麼“劉”是這種形態?我的同學裡有很多名字裡有個“華”,“華”字是怎麼成形於這個樣子?這個問題讓我著迷,我覺得我可能想到根子上去瞭。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詞也一樣,比如“前進”,為什麼不是“進前”,“前”和“進”的區別在哪?“文字”什麼是“文”,什麼又是“字”。還有很多,比如“飯食”,“飯”和“食”肯定是有區別的;“時日”,“時”指什麼,“日”指什麼?“安寧”,“安”和“寧”又有什麼不一樣?

還有一些很美好的詞,如“莞爾一笑”,什麼是“莞”?又為何叫“莞爾”?

這一個一個字的解析的過程,就是一次次對遠古時代的探析和感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順便還得到瞭另外一種體驗,那就是感知漢字的美。

漢字的字音,字義,都有無以復加的美。我們常用的一些詞,如“伐木丁丁”,(“丁”讀zhēng,不讀ding)“流水潺潺”、“小雞啾啾”、“小雨沙沙”等,聽這音,這義,有多美妙。

二、

這種美,這種形,這種義,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字,這就是我們漢字的意義;是我們漢字的精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他四處觀察,看盡瞭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描繪瞭山川脈絡的輪廓、描摹瞭鳥獸蟲魚的痕跡、記錄瞭草木器具的形狀。直到研習瞭他自認為足夠的各類素材,才刻畫瞭種種不同的符號。他給每個符號定義下瞭含義,拿給世人說,形成瞭當時的“字”。《淮南子·本經訓》裡曾寫道“天雨粟,鬼夜哭。”。“字”成形的那日,白天竟然下粟如雨,晚上還聽到瞭鬼哭魂嚎。文字的產生,使得民智日開,才有瞭而今中華千年文脈相傳的自豪。

本以為文字的傳說是這般有力,那意義也是很多人都該習得的。然而,這麼些年我卻發現,即使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可能知之甚少,亦或是隻知其表不知其裡。有一次在一個教現代漢語的老師傢中,我和他聊起我的想法,卻發現他也對諸多內容似懂非懂。

我問他,傢裡自來水的開關為什麼叫龍頭?他回應道並不知曉。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把自己看作是漢字研究者。對我來說,尋求漢字被創造時的外觀實物來解釋漢字是很自然的事情。已經有一些古籍文獻對字的形象意義有瞭解釋,我希望我能做到的是,把這些字進行更系統化的論證,同時用更美好的姿態去表達它,用更生活化的語言還有結合實際的觀點去解釋和佐證它。

在“倉頡造字,一畫開天”的傳說中就表達出,每一個漢字,無一例外都來自於生活。它產生於物形,是一代一代先民根據生活慢慢積累創造的結果。我們日常的生活,包括房子、車子,衣服和使用的工具,這樣都是漢字產生的源頭。

三、

我在探析的過程中發現,對字的表達和解釋,人們所用的方式和符號,幾千年都未曾變過。它們在幾千年間反復出現,具有驚人的連續性,現在使用的和三千多年以前創造者們使用的完全相同。這些語言的基本要素,反復出現在新的和引人入勝的結構中,讓人不得不驚中華文化的神奇與偉大。

在幾千年前,更具體大約5500年前(在這之前的更早,屬於原始文字時期,以刻符和巖畫為主,這是文字的種子形態。刻符和巖畫隻是單個符號,不能連貫成句。它表達某種意義,具有指事功能。),到5500年前,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已經有瞭可以按照語詞次序書寫語言的文字,楔形文和聖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