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大展亮相故宮

時間:2024-04-09 10:22:39瀏覽次數:1259

  繡墩改制花園瓷凳,凡爾賽宮與特裡亞農宮國傢博物館藏。

  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表,故宮博物院藏。

  展覽現場。

王致誠繪《十駿馬圖冊》(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圖片均由杜建坡攝

講述中法文明交流佳話(共建文明百花園·中法建交60周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024年是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10周年。10年來,中國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這個春天,世界文明百花園中,更多的友誼種子正在播撒。如中法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雙方將攜手合作舉辦涵蓋文化、藝術、旅遊等領域的數百項精彩紛呈的活動。本報今日起開設專欄,聚焦文明交流互鑒,展現中外攜手共建世界文明百花園的累累碩果。

——開欄的話

1688年8月7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馬爾利行宮寫下一封致中國康熙皇帝的信:“得知陛下您求賢若渴……因此數年前我們決定派遣我們的臣民,六位博學的耶穌會數學傢,為陛下帶來所有最新奇的科學知識……”

此時的路易十四並不知道,此前派遣的“國王數學傢”在1688年到達瞭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他又派出第二批數學傢攜帶著他的親筆信啟程,可是他們卻未能抵達中國。

336年後的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觀眾可以讀到這封當年未能送達康熙手中的信,瞭解這段少為人知的中法宮廷交流故事。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由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殿﹑博物館及國傢園林公共機構(以下簡稱凡爾賽宮)聯合主辦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於4月初亮相北京。作為中法文化旅遊年的重要項目,該展覽匯集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通過“龍與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3個單元,展現百年間中法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和彼此借鑒、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史。

跨越重洋的對望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通往遠東的新航路繁榮發展,加強瞭歐洲與中國的聯系。大量中國商品銷往歐洲,令歐洲人對地大物博、巧匠如雲的中國充滿美好憧憬。在“太陽王”路易十四領導下,法國開疆拓土,文化藝術昌盛。與此同時,中國迎來瞭封建王朝最後一個高光時代——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位於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強盛國傢,對彼此投去瞭欣賞和好奇的目光。

“與同時代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傢的交往相比,17、18世紀的中法關系呈現出獨特之處。”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覽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說,中法的交往一開始就是在兩國宮廷和政府高層的高度關註和直接參與下進行的,但中法之間沒有互派正式的國傢使團,主要通過來華的法國傳教士作為溝通橋梁。

凡爾賽市立圖書館收藏的1697年版《康熙帝傳》,便是由法國傳教士白晉所作。1688年,“國王數學傢”白晉與張誠進入清宮,為康熙帝服務。1697年,白晉回到法國,奉康熙之命招募新的傳教士來華。在同年出版的《康熙帝傳》中,白晉較為理想化地描繪瞭當時的中國,並強調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的相似之處。這本書在歐洲產生深遠影響,引起瞭德國科學傢萊佈尼茨等名人的關註。

故宮博物院藏17世紀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表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懷表最外層為黑鯊魚皮表套,並用金釘鑲嵌出漩渦狀和團花圖案。銅鍍金表殼中央用鬱金香花圍出圓形開光,開光處是路易十四的頭像。表盤中間藍色琺瑯上繪金色百合花圖案,為法國王室標志。打開機芯,可見擺輪保護罩上鏤雕一條中國式五爪金龍。機芯夾板上還有制作工匠的名款和產地,可知此表為法國宮廷禦用鐘表匠伊薩克·蒂雷所制。“這隻表原藏於養心殿,很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給康熙皇帝的禮物,是兩位帝王交往的重要物證。”郭福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