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湖南青年建築設計師劉文雅:公共建築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3-08-16 16:42:20瀏覽次數:931

去年秋天上海圖書館東館正式投入使用,此項目作為上海浦東“3+3”文化項目的一部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舉辦“2016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競賽”面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而今年,位於廣州的港科大新校區落成也受到瞭廣泛關註,並收獲瞭業界如潮的好評。在這些大型公眾建築設計和競賽中,我們都看到瞭一位來自湖南的青年建築設計師的身影——劉文雅。建築是凝固的藝術,蘊含著人文思想,更是城市面貌的展示。下面,讓我們走近劉文雅和她的代表作,追溯她在中國與海外的創作足跡,探尋她在深耕數年過程中建築設計理念的嬗變,並理解公共建築對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塑造。

問:本科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後,你選擇回到中國實踐並留下瞭一系列優秀的作品。令大傢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年僅22歲的你,在“2016年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青年建築師設計競賽”中,從超過2000名來自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建築設計師們裡脫穎而出,最終在上海圖書館東館提交作品中入圍並獲得第三名。請問你當時回國是基於什麼考慮?並在怎樣的契機下關註到這個競賽?還想請你展開聊聊對於公共建築的理解?

答:在接受瞭多年的西方建築教育後,我選擇回到中國作為職業生涯的起點,主要是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索中西方建築理念碰撞與融合的機會。上海圖書館東館的設計給這趟旅程一個起點,當時這個項目面向全球為三大文化設施——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歌劇院征求設計方案。我和團隊的其他兩名成員,通過對老上海城市肌理與文脈的深入調研,以及對新上海城市公共地標建築功能的解讀,將傳統裡弄的平面佈局和符號化造型提煉並融合到圖書館的各種具體功能需求的重構中,希望將裡弄這個上海獨有的街道概念,保留在現代大型公眾建築的設計理念中,以此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復合型微城市。非常幸運的是,“復合型微城市”概念獲得瞭評審的高度肯定,擁有極其豐富的公共建築建造經驗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老師作為競賽評審之一在項目頒獎過程中對這個概念給出瞭高度贊揚。這也成為瞭我的一塊敲門磚,獲得瞭未來與他合作更多公共建築項目的機會。

問:很有意思的是,你在上海工作幾年後又選擇回到校園繼續深造,然後在2020年加入國際知名事務所KPF,成為一名職業建築設計師。你是如何做出這些人生中關鍵的選擇?

答:在上海工作的過程中,我對建築,尤其是具有公共社會屬性的建築產生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有瞭新的探索方向。於是在2017年做出瞭一個決定,為瞭進一步精進專業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系讀研繼續追尋我的建築夢想。畢業後進入KPF,也是基於我長時間對公共建築的興趣、學習與探索而做出的選擇,最主要是考慮到KPF在全球各地擁有眾多超高層地標建築和公共建築,與我想要進行實踐的設計方向是高度契合的我能快速的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獲得更多的前沿的設計與建造經驗。

問:最近投入使用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新校區受到瞭廣泛關註,並收獲瞭業界如潮的好評。請問作為深度參與瞭新校區設計的你,能否談談在設計公共建築尤其是校園設計具體有哪些關鍵的考量因素?

劉文雅:有機會參與到一個這麼大規模的項目是我職業生涯裡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也進一步拓展瞭我對公共建築的理解。不同於一個單體建築設計,公共建築比如校園設計包括教學、辦公、居住宿舍、體育設施等眾多不同的鄰裡空間和功能業態,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地標,不僅需要對於場地進行深入的調研、做出合理的空間規劃,更需要設計師深入瞭解各種功能業態,在此基礎上才能設計出兼具效率與美觀,彼此協同又充滿活力的綜合社區,這個項目對KPF來說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大型項目,也讓我意識到與業主以及設計顧問們的充分溝通緊密合作在大型項目中的落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問:全新的東方理工大學的校園規劃及建築方案無疑是近年備受關註的一個大型項目,得益於你在中美兩國各種大型競賽和公共建築項目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和理解,成功幫助團隊獲得瞭全球第二名的成績。我想請你談談這個項目的相關背景,尤其是你選擇參與的原因?另外,可否聊聊它的設計如何與環境進行聯結。

答: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宏觀背景下,2021年浙江省和寧波市政府在寧波市鎮海區清水浦片區重點支持籌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東方理工大學,並面向全球發佈瞭“東方理工大學校園規劃及建築方案設計國際競賽”,征集占地114.8萬平方米的新校區設計和建造方案。我們團隊都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項目,我們緊扣一個核心:建立與師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場所。在公共建築設計的領域裡,龐大的建築體量所需要容納的繁復的社會活動,要求設計師能從“人”這個最小的尺度出發,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空間使用習慣,並把它們融入到建築在地的社會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