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七夕”當“情人節”過瞭!知道真相的我沉默瞭

時間:2023-08-22 09:14:36瀏覽次數:1598

據科普中國報道,最近幾年,每逢七夕,總會有一大堆商傢使勁宣傳這是“中國情人節”,發願普天下有情的都來我這購物。常言道,愛錢之心,人皆有之,商傢想找個小噱頭多掙點錢可以理解,普通人想給生活增添點儀式感更無可厚非。不過,要是我們真的翻開古書較真的話,在古代,七夕還真不是一個情人節。

七月初七,勞動第一

最晚自漢代起,古人就將七月初七看作一個特別的日子——不是特別浪漫,而是特別忙亂。

譬如《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用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東漢時期過七月七日的風俗是:

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采葸耳也。

又是采蒼耳,又是曬東西,又是造酒曲,又是炒幹糧,還要制作好幾種神秘大藥丸,一天要忙這麼多事,簡直比我打工還苦。

《古逸叢書》影抄本《玉燭寶典》書影

年年這麼累,誰也吃不消。這一大堆風俗並沒有全部流傳下來,後世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曝曬圖書(當時紙書還不算特別流行,大多數書是用絹帛或者竹木寫的)和衣被。由此還留下瞭一大堆故事。

比如《太平禦覽》卷三十一《時序部十六》引用王隱《晉書》記載瞭一條傳說:

東漢末年,曹操想讓司馬懿出山輔佐自己。司馬懿不喜歡曹操,假裝中風不見他。曹操聽說司馬懿年紀輕輕得瞭中風,心裡老大不信。他可沒有三顧茅廬的雅興,而是派手下悄悄溜去司馬懿傢打探一番。

這天恰巧是七月初七,手下一伸脖子,正看見司馬懿抱著一捆捆書曬得起勁。曹操收到匯報,下令強拉司馬懿入夥。後來百年間曹魏興盛和敗亡的種子就都在這個七月七埋下瞭。

《四部叢刊三編》影東京靜嘉堂文庫宋刊本《太平禦覽》書影

上面的故事屬於帝王傳奇,肯定不能全信,下面兩則文人故事可能更可信一些。

《世說新語·任誕》篇記載,三國時期“竹林七賢”裡的阮籍和阮咸是一對叔侄。他倆都來自赫赫有名的貴族門閥“陳留阮氏”。可貴族傢越來越大,漸漸也分瞭貧富:住在北邊的個個既富且貴,而南邊的阮籍、阮咸相對來說寒酸瞭不少。

到瞭七月七日,北邊的富親戚張掛起無數綾羅綢緞,既是曬衣,也是誇富的時裝秀。南邊的阮咸望著富親戚那邊“彩旗飄揚”,就高掛出瞭一條窮人穿的大褲衩,說是要跟風曝曬,其實顯然別有深意。

《世說新語·排調》篇又記,東晉的郝隆連大褲衩都懶得擺: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四部叢刊初編》影明嘉趣堂刊本《世說新語》書影

牛女傳說本悲劇

到瞭晉代,今人熟悉的傳統節日,有一多半都已出現。像一月一日是元日(民國後叫“春節”),三月三日是上巳,五月五日是端午,九月九日是重陽,一個個都是又好吃,又好玩。所有n月n{n屬於正奇數且n小於10}中,隻剩下七月七是頂著大太陽,汗滴院中土的勞動日瞭。要是能把七月七日也變成節日,那該多好呀!可是,該給它安排什麼風俗呢?若我們苦思冥想,急到仰天長嘆,或許恰有機會在明亮的夏季夜空中看到異常耀眼的織女星和牛郎星。

“織女”“牛郎”兩個星名在不同時期指代的星辰可能不完全一樣。至少自東漢以後,“織女星”指的是今人說的織女一,它是整個北天球裡第二亮的恒星;“牛郎星”指河鼓二,稍微暗瞭一點點,其亮度也高居北天球的第六名。在夏季入夜時分,織女一、河鼓二升得高,光芒亮,隔銀河,悄對望,使人生遐想。

“夏季大三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古人自《詩經》時代起就喜歡將“織女”“牽牛”並提。不過,在早期記載中,“織女”和“牽牛”代表的可不是愛情應有的面貌,而是小心被渣的警告。睡虎地出土秦簡《日書甲種》(古人算命用的書)告誡古人:

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3背壹/164反壹)

“歲”指年,“若”在這是“或者”的意思,“棄”指男人拋棄女人,“亡”是有人逃婚出走。它想說,戊申、己酉這兩天是牽牛娶織女的日子,千萬不要選這兩天結婚,是不會有好結果(“不果”)的。還有一段秦簡說: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