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時間:2023-08-25 13:59:45瀏覽次數:934

望奎皮影劇團藝人親手制作的皮影。

望奎皮影劇團藝人親手制作的皮影。

劇團演員在幕後操作皮影。以上圖片均為孫福軍提供制圖:趙偲汝

望奎皮影劇團已整理有關皮影方面的文字5萬餘字、“江北派”皮影戲重點唱段32段,搜集傳統影卷25部,收集到用於影人雕刻的影圖4冊、照片100餘幅。

“皮影進校園”正在穩步推進,有望成為望奎的地方特色三級課程。目前綏化市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200餘課時。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集彈、唱、操縱、雕刻於一體的望奎皮影戲,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間。100多年來,生長在黑土地上的望奎皮影戲,在保留河北唐山樂亭皮影戲唱法的基礎上,融入東北地方戲的唱法和方言土語,形成獨具特色的“江北派”皮影戲唱腔風格。

上世紀50年代,黑龍江綏化望奎縣有近20個皮影戲班子、140多位皮影藝人。每年農閑時,戲班都會定期露天演出。“夜酣影長,萬人空巷”,老一輩望奎人都有追看皮影戲的記憶。

如今,經過幾代皮影藝人的努力,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保護

兩代人薪火相傳,古老藝術煥發生機

燈光漸暗,聲聲鼓點催人心弦,栩栩如生的精致“影人”,一會兒雙槍對打,一會兒縱馬飛奔。“夜觀兵書與戰策,排兵佈陣設瞭計謀……”豁亮的女旦唱腔一開嗓就引得滿堂彩。

正在上演的是望奎皮影戲經典劇目《三請樊梨花》中的橋段,74歲的谷寶珍站在幕後,凝神觀看女兒關海英的操作手法,專註聆聽皮影隊每個鼓點弦音。作為望奎皮影戲國傢級非遺傳承人,不論演出規模大小,她每場必到現場觀摩。

“19歲開始,我就拜在張學文、關興久老師門下學習皮影瞭。”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用心鉆研,谷寶珍成為黑龍江省望奎“兩合水”皮影戲第四代傳人,也是“江北派”皮影戲的創始人之一。“不能放任這門古老藝術‘沉默地消亡’。”谷寶珍始終堅信,傳承是望奎皮影戲煥發生機的基礎。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不管男女老少,一聽說皮影戲班子來瞭便奔走相告,喜悅之情不亞於趕廟會、過新年。兩三米高的戲臺前,十裡八鄉的人帶著小馬紮坐在下面,圍得水泄不通。油燈昏暗,人聲嘈雜,皮影戲一開始,觀眾席就鴉雀無聲。“很多老人說起戲文來,一字不差。”谷寶珍笑著回憶。

隨著時代變遷,曾經到哪兒演出都人頭攢動的皮影戲表演,漸漸淡出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谷寶珍從沒想過放棄,眼看著皮影隊的14名演員裡,六七十歲的老藝人占瞭一多半,她拉著女兒關海英來接班。

“母親是個很犟的人,我40歲那年才算真的入行,那也是我人生的分水嶺。”關海英回憶起2013年入門的點點滴滴,感慨萬千。她原本在美容美發行業幹得風生水起,到皮影戲行當必須從零開始,隻能靠刻苦練習。

“母親對我要求比誰都嚴格,一個調唱不對,立馬從頭再來。”嚴格的訓練換來甜蜜的收獲,關海英第一次登臺表演,觀眾掌聲雷動,谷寶珍在後臺也紅瞭眼眶。“這孩子音域廣,高音吊得上去,低音也沉得下來,她天生是吃這碗飯的。”谷寶珍欣慰地說。

這幾年沒有演出時,母女倆對著攝像頭錄瞭十幾本戲。谷寶珍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如果劇團裡這批老人都不在瞭,很多戲就永遠消失瞭,“我想把更多戲完完整整復原出來。”谷寶珍說。

目前,望奎皮影劇團已整理有關皮影方面的文字5萬餘字、“江北派”皮影戲重點唱段32段,搜集傳統影卷25部,收集到用於影人雕刻的影圖4冊、照片100餘幅。

傳承

在孩子心中播撒藝術的種子,總能開出艷麗的花

夏天來臨,望奎縣靈山鄉中學美術教師王迎秋每周六準時坐上早班車,到縣裡向知名皮影雕刻匠人張淑榮學習雕刻技藝,風雨無阻。為瞭望奎皮影戲的傳承,全縣從教育系統抽調瞭10餘名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王迎秋是其中之一。這一舉措,為提升青少年對皮影藝術的興趣、培養本土皮影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美術課上,孩子們搶著看我拿去的精美皮影,有學生問我,啥時候自己也能上手畫一畫。”身為土生土長的望奎人,王迎秋對皮影並不陌生。“我姥姥就會唱‘影兒’(方言,即皮影戲),小時候我的催眠曲都是皮影戲。”在她看來,一件件精美的皮影本身就是工藝品。一個完整的影人,從頭到腳共11個部位,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我想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在光影變化上下功夫,刻影環節讓平面的皮影盡量變得立體。”王迎秋對創新嘗試充滿期待。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