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景點”頻成網紅打卡地?追求個性別丟理性

時間:2023-11-06 15:56:53瀏覽次數:1621

近期,社交平臺上,上海寶山區一濕地森林公園外的吳淞口燈塔成為網紅打卡地。為瞭到達這一“野景點”,遊客們要扒鐵皮門、翻圍墻,甚至還要面對漲潮後困於燈塔的危險。

不僅是吳淞口燈塔,很多“野景點”同樣讓打卡遊客願意不顧一切前往,而這些景點所在地往往或山勢復雜、或海拔較高、或水域較深,讓人聽瞭不禁捏一把汗。

對於“野景點”的危險性,官方已經提示多次瞭,絕不能低估。尤其是前段時間,一位上海小女孩在海灘邊走失最後遇難,令人心痛。她所消失的地點南匯“野海灘”,就是一處遠近聞名的“網紅野景點”。雖然相關部門明令禁止進入該區域,卻並不能阻擋市民遊客對於“趕海”的熱情。

當然,“野景點”屢禁不止的背後,折射的是人們“另辟蹊徑”旅遊訴求的提升。傳統景點的門票價格、開放時間限制、交通狀況,也許給部分遊客帶來一種“隻可遠觀”之感。尤其在一些網絡平臺筆記的助推下,遊客更願意去人少、小眾的景點打卡,圖的就是一股子新鮮感,還能給自己立個獨一無二、引領風潮的人設。“野景點”的特色,可能正好補齊瞭正規景區的不足,也說明同類景色的稀缺,這種訴求是不容忽視的。

既然人們對“野景點”的興趣如此之大,那麼對此堵倒不如疏。在以安全為先的旅遊理念下,管理部門首先可以對“野景點”進行一下分類:哪些是適合開發的,哪些確實不具備開發價值或者危險的。對於前者,可以有序引導、認領和監管;對於後者,管理部門和平臺就應該及時勸阻遊客瞭。

還要看到,“野景點”的火與網絡平臺筆記的流行不無關系。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做旅遊攻略,都習慣在社交網絡平臺給自己“種草”“拔草”,旅行前先看看別人的分享筆記,正成為年輕人的出行新共識。這些筆記平臺給人們提供瞭新鮮的信息來源,但其中的虛假宣傳也需要警惕,不少加瞭濾鏡美化的“照騙”景點,就曾讓許多專程前往的遊客吐槽不已。

因此,這給網絡平臺的管理也提出瞭新的命題——本是為“避坑”而生,那就得警惕制造出新“坑”。網絡平臺可以對相關筆記進行監督,比如推出“野景點”的發佈分類標簽,統一管理;在推薦“野景點”的筆記下方,及時提示出行安全風險;同時避免不合規、危險的行為成為“引流”的關鍵詞。

不少網友對於“野景點”的評價,離不開“人少、僻靜、小眾、免費、車能到”,這對傳統旅遊市場也是一個提醒,也許管理部門應該開發、開放更多同類的、安全的風景資源,或提升傳統景點的可接近性。在旅遊項目開發上,更加關心當下人們真實的出行需求,盡可能地降低門票、交通、預約機制等方面的門檻。

擔心“野景點”走紅之餘,我們應該多一點理解,對人們寄情山水之間的“野趣”抱有一顆同理之心,看透背後蘊藏的人們新的旅遊訴求和生活理念。未來,也許個性旅遊需求會變成旅遊業的新常態,那麼從“野景點”出發,如何兼顧個性與理性、自由與有序,將成為旅遊市場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