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傢文博單位藏品齊聚 全景式展現山東古代文明

時間:2023-11-07 10:44:12瀏覽次數:892

大汶口文化紅陶錢紋壺,聊城市文物事業服務中心藏。   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西漢金鐏金冒銅戈,淄博市博物館藏。   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東漢臥式水晶獸,臨沂市博物館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展廳一角。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西周垂幛紋雙耳銅方彝,沂源博物館藏。   本報記者 黃敬惟攝

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蛋殼黑陶杯、極少展出的國寶級文物西漢矩形五鈕龍紋銅鏡、享譽世界的青州龍興寺佛造像、禦賜祭孔重器“商周十供”……日前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的“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匯集山東省50多傢文博單位近440件(組)精品文物,其中國傢一級文物近200件,全景式展現輝煌瑰瑋的山東古代文明。

此次展覽由清華大學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以來規模最大的展覽,也是繼“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和“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後又一古代文明大展。

飾物以“節”藏禮於器

山東省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瀕臨渤海和黃海,是傳統認知中“東方”之所在。因西周時周公旦封於“魯”(今曲阜)、太公望封於“齊”(今臨淄),故山東又稱“齊魯之邦”,簡稱“魯”。山東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歷代名賢輩出,留下瞭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

此次展覽分為“日出初光,飾節以禮”“海岱惟青,玉禮四方”“王禮在魯,天下久傳”“俾侯於魯,煒煒煌煌”“高山仰止,登泰觀海”“稱工北朝,東方微笑”“圖畫天地,碑傳千古”7個單元,從不同角度闡釋中國“禮節”思想的緣起、傳承與發展,體現山東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日照市莒縣出土的2件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均為國傢一級文物。其中一件刻有帶柄鉞和圓圈紋,另一件表面刻劃的符號被學者解讀為“日”“月”和“山”或“火”的組合。據介紹,這種刻符陶尊在多個遺址都有發現,屬於大汶口文化的獨特標志,說明大汶口文化時期可能已經產生原始宗教信仰,有學者認為這些刻劃符號可能是文字的萌芽。

造型優美的白陶鬶、紋飾絢麗的紅陶錢紋壺、古樸神秘的彩繪陶龜甲形器……新石器時代先民制作的這些陶器,在數千年後仍讓人為其美麗而贊嘆。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說,策展團隊挑選展品時註重藝術性、觀賞性,選擇瞭很多好看的文物,這些文物反映瞭古人的審美。

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表面烏黑光亮,器壁薄如蛋殼,體現瞭高超的制陶技藝。展廳裡有兩件來自山東博物館的蛋殼黑陶杯,一件由上下兩部分套合而成,杯柄飾有一圈圈平行凹弦紋;另一件杯柄分為3節,每節以兩周凸弦紋分隔,形似竹節,每段鏤雕交錯連接的圓形紋飾。

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時期湧現出大量帶有竹節裝飾的器物,如高足豆、高足盤、高足杯等,專傢認為這是早期“禮節”思想的表現。《禮記·喪服四制》曰“節者禮也”,說明“禮”就是“節”。《禮記·樂記》曰“比物以飾節”,意即制器要飾“節”,體現瞭“藏禮於器”的思想。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器自古以來便被作為祭祀禮器。《周禮·大宗伯》雲:“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不同形制的玉器用於不同的禮儀場合。

日照市五蓮縣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大玉刀,長51厘米,寬22厘米,厚度僅0.3厘米,整體呈梯形,表面光滑,雙面刃,器身鉆有圓孔。這是極為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大型玉器,專傢推測其具有特殊的禮儀功能。

玉牙璋最早發現於山東龍山文化遺址,此後廣泛見於夏商時期各種文化。展櫃裡展示瞭3件龍山文化牙璋,出土於山東不同地區,均為一級文物。《周禮·典瑞》中說“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由此可知,牙璋是一種用於調兵遣將的符信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