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經典 接續古今——在水印版畫中感受匠心傳承

時間:2023-07-03 09:46:18瀏覽次數:1269

【藝境觀象】

十數米長的玻璃展櫃中,1667塊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木刻原版依次陳列,其上的精細紋理與精美圖案清晰可見。樣式繁多的傢具、古樸雅致的器物、鮮活生動的人物……將這些局部細節通過繁復的印制工藝進行重新組合,便成就瞭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的巔峰之作——木版水印絹本《韓熙載夜宴圖》。

榮寶齋木版水印絹本《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近期在國傢大劇院舉辦的“經典的復現與傳統的再造——榮寶齋350周年木版水印當代藝術主題展”,以三大板塊呈現百餘件作品,不僅系統梳理瞭榮寶齋木版水印的發展歷程,深度展現瞭木版水印技藝這項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也體現出中國當代藝術傢在新時代語境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木版水印絹本《韓熙載夜宴圖》印版

“中國是印刷術的發明國,也是運用印刷技術進行圖像復制與生產的先行者。中國雕版印刷術自隋唐起便運用於出版物的刊印中,至宋代形成三大出版系統。明代更是中國古代出版業的鼎盛時期,不論是出版物的數量還是種類均達到空前水平。”此次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琦介紹,1896年,民族品牌榮寶齋設立“帖套作”機構,以雕版技藝印制信箋、書籍,由此逐漸形成以套版印制大幅書畫作品的獨特技藝,名為“木版水印”,在紙本與絹本經典名作的復制上都達到瞭前無古人的水準。此次展覽首次將刊印於1979年的絹本《韓熙載夜宴圖》和相應印版合璧展出,希望在呈現精彩作品的同時,讓觀眾瞭解其背後復雜的技術原理和工匠精神。

展廳內,木版水印絹本《韓熙載夜宴圖》前人頭攢動,觀眾正聚精會神地在展櫃裡尋找與畫面相對應的木刻原版。“早就瞭解這一名作的內容,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展陳方式,絹本作品復刻技藝的復雜程度讓人震撼。”前來觀展的肖女士發出感嘆。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的印制歷時20年,由於畫中人物、場景極其豐富,需要印制者對畫面有深刻的理解,並精準把握每個人物及各類細節的特點。刻版名傢張延洲為瞭表現出原作的筆墨情趣,運用如劃刀、劈刀、崩刀等雕刻手法,以刀代筆,在堅硬的黃楊木上還原出線條的韻味,可謂巧奪天工。同時,為瞭印制出堪比原作的作品,技師孫連旺經過反復實驗,最終選擇瞭“輕蹾法”,用以棉佈紮成的小球把印在絲絹上的礦物質色反復往下蹾,讓色彩均勻滲透,從而解決瞭礦物質色不易在絲絹上著色的難題,使畫面色彩厚重、沉穩。《韓熙載夜宴圖》的成功印制促進瞭木版水印技藝的發展,在印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此外,表現詩人王昌齡與詩友們雅集場面的《文苑圖》中,人物衣紋曲折中見流暢,圓潤中具輕重,是典型的“戰筆描”。為瞭表現線條的遒勁效果,印制者采用刷、撣等方法使人物形神兼備,畫面層次豐富。在《蘭亭修禊圖》的印制過程中,李伯實技師負責勾描分色,孫日曉技師負責雕版,單鳳池技師負責印刷,最終填補瞭在生宣紙上印制青綠山水人物畫的歷史空白。《簪花仕女圖》的印制歷時三年完成,雕版共三百一十八套,被專傢稱為“史無前例的壯舉”。從勾描到刻版,從印刷到裝裱,每一個步驟都凝結著一代代匠人的辛勤耕耘與不懈求索。展廳一角,專門設置的雕版印刷環節再現場景,立體呈現瞭作品的印制過程,讓觀眾透過琳瑯滿目的工具與材料瞭解煩瑣而嚴謹的印制步驟,感受手藝的溫度。

吹口弦(版畫)黃永玉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對中國版畫的創作發展產生瞭深遠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黃永玉來到榮寶齋學習木版水印技藝,並創作瞭中國現代水印木刻經典之作《阿詩瑪》組畫;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也曾在50年代派夏子頤、張玉忠兩位教師北上學習,將木版水印技藝帶回學校,並設立紫竹齋進行教學。可以說,中國現代水印木刻藝術是千年中國雕版印刷術的延續與發展,如今已成為中國版畫領域極具文化特質與思想內涵的藝術樣式。吳凡的《蒲公英》構圖簡潔、充滿童趣;古元的《玉帶橋》色彩對比強烈,既營造出夏日荷塘的寧靜氛圍,又不乏生命的蓬勃之力;阿鴿的《三月》以明快的線條與色塊組合塑造出嫻靜優雅的人物形象……縱覽老一輩版畫名傢的水印木刻經典作品不難發現,強烈的民族屬性與地域特征是其顯著的共性。版畫傢們一方面從傳統木刻中汲取養分,一方面吸納西方套色木刻及日本彩色木版畫技藝,最終形成面貌多元的現代水印木刻創作格局,如以表現江南水鄉為特色的江浙水印木刻,以白山黑水、冰雪景色為主題的北大荒水印木刻,以及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四川水印木刻等。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