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公園 “萬園之園”重現光華

時間:2024-03-12 09:46:56瀏覽次數:1305

圓明園博物館展出的清代馬首銅像。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圓明園展覽館外景。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圓明園拾光買賣街光影戲臺。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遊客觀看圓明園盛時全景模型。  劉淮宇攝(人民圖片)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現場。  牛雲崗攝(人民圖片)

法國文學傢雨果曾寫道:“請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

清代皇傢園林圓明園,曾以非凡的藝術魅力享譽世界,被視為媲美希臘巴特農神廟、埃及金字塔的東方奇跡。然而,1860年遭戰火毀滅,大量珍寶流失海外,“萬園之園”面目全非。

在殘垣斷壁上建立的圓明園遺址公園,經過多年的清理整砌、考古發掘、保護修復,逐漸恢復往日光彩。在這裡,人們可以憑吊遺址、走近歷史、體驗禦園文化、欣賞自然美景。昔日的宮苑禁地,以親切而多彩的姿態,融入大眾生活。

數字復原遺跡

從公園東門進入,穿過獅子林遺址,來到圓明園盛時全景模型展館,一個長約17米、寬13米的沙盤模型將歷史上的圓明園建築和景觀清晰呈現在眼前。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歷經150餘年營建,到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前,占地約352公頃,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其中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盛時的圓明園集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有著“萬園之園”的美譽。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曾駐園理政,在此留下許多歷史故事。

此沙盤按照史料記載的圓明園盛時景觀設計制作,細致而逼真。猶如中國版圖縮影的“九洲清晏”、舉辦重大國事活動的“正大光明”、皇帝臨朝理政的“勤政親賢”、祭祀先祖的“鴻慈永祜”、仿照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建造的文源閣……伴隨著語音講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景觀依次被點亮,讓人們對圓明園的營建歷程、功能佈局、藝術風格等有瞭直觀的認識。

長春園興建於乾隆時期,位於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是中國最早的歐式園林,由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等設計,具有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又融入瞭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元素。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使用木梁,覆蓋彩色琉璃瓦。歷經戰火洗劫,圓明園裡的木構建築已化為灰燼,以磚石構件為主的西洋樓遺址成為圓明園現存最具標志性的景點。

站在西洋樓殘石柱前,打開導覽器,屏幕上展現出西洋樓舊時景象:氣派的殿堂、壯觀的噴泉、精美的石雕……歷史復原畫面與眼前的遺跡對照,令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

“‘數字圓明園’項目2009年啟動,根據歷史文獻、圖檔、燙樣、影像資料等信息,運用數字技術對圓明園進行虛擬復原。迄今為止,全園108處景區已完成數字化復原,其中約2/3的景區實現瞭精準數字復原,一些建築復原精準率達到95%。”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遺址展示規劃科科長胡曉瑩介紹,“數字圓明園”成果已應用於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中,包括629項信息、520張景區復原圖和19段復原視頻,讓遊客能重睹“萬園之園”的風采。

坐落於西洋樓景區的圓明園展覽館,設有“劫灰飛盡篤行致遠——圓明園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展”,講述瞭圓明園從興建、鼎盛、被毀到新中國成立後復興的過程,展示瞭圓明園的造園藝術和珍貴收藏。

刻有獅子、嬰童、梅蘭竹等紋飾的雕花石洗,雕西洋花黃琉璃構件,有火燒痕跡的金絲楠木構件,乾隆《欽定重刻淳化閣帖》石刻……一件件文物折射出圓明園昔日的宏麗輝煌。

展廳中央陳列著一對翻尾石魚,原是西洋樓大水法前的石刻構件。石魚為漢白玉材質,長1.2米,寬約0.9米,保存完好。魚身向內卷曲,魚尾向上翻起與魚身相連,兩鰭外翹,好像在努力拍水,又似要高高躍起。魚嘴圓張,與魚身下部連通,作為噴水出口。石魚造型生動,雕刻精致,活靈活現。圓明園遭遇劫難後,這對石魚流落民間,後被發現,證實屬於圓明園。經多方協商,2006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將其捐贈給圓明園。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