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舊”之精髓,創“新”的經典

時間:2023-08-02 17:29:00瀏覽次數:974

承“舊”之精髓,創“新”的經典——記中國當代書法藝術領軍人物李相國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中國書法獨特的精神氣韻之中,沉淀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從草書到楷書,從行書到行草,從狂草到大草,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強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化,中國書法在國際藝術舞臺上也逐漸嶄露頭角,同時湧現瞭許許多多富有時代氣息、個人風格鮮明的藝術傢。他們用筆墨記錄時代,用書法傳承文化,不斷創新,通覽古今融貫中西,留下瞭很多震撼人心、流傳千古的經典名作,使中國書法藝術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李相國,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傢,自幼受祖父影響學習書法,後師從著名學者、書法傢吳丈蜀先生。1992年加入中國書法傢協會,現為中國金融書法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金融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湖北省書法傢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書法名傢工作室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書法篆刻院研究員。書法精行草,兼長楷、隸等多種書體,風格雄渾剛健、豪放瀟灑、韻味深長而富有現代感。多年來各類作品不僅入展、獲獎無數,還被海內外諸多文化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收藏,使其名聞天下,成為當今書壇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大傢之一。

“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李相國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書法藝術的發展應該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這樣才能使書法藝術永葆生機。在他看來,創新之源在於學,學書之道在於研,提升之法在於悟。一個書法傢要實現創新,至少要經過學、研、悟三個過程。學習是前提和基礎,書者必須在學習、繼承傳統上下大功夫,“不學習借鑒傳統,等於白手起傢,其書法高度一定是有限的。要想達到新的高度,實現創新,必須站在前人的肩頭向上攀爬。”李相國說道。他強調功在傳承有“緒”,這裡的“緒”是指書法的傳承經過嚴格考證能夠理出的頭緒。在學習過程中要對書法發展的淵源與流變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不但要搞清源頭,而且要知其流變,清楚每種字體或書體的來龍去脈。

學習傳統之餘,研習書法之道也是必不可少的,“研”出自己的筆墨技法和風格,這樣才能在書法創作中遊刃有餘。宋代書法名傢黃庭堅說過:“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臨摹是研習筆墨技法、學習和繼承傳統的最佳途徑。在書法技法中,碑學蒼茫雄渾、大氣磅礴,而帖學秀逸搖曳、含蓄瀟灑,二者在藝術風格上各有千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李相國學習書法走的是碑貼結合的道路,他不光隻臨碑一路的字帖,還廣泛地學習帖學一路的字帖。他學碑學一路主要取法於《散氏盤》《張遷碑》《石門頌》《四山摩崖》等,一種碑往往臨習上百遍,其中《張遷碑》他便用瞭兩年時間下苦功夫臨習。至於帖學一路,他博采眾長,既精研王羲之、王獻之的手札,也練習唐朝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米芾以及明清的王鐸、徐渭、何紹基、趙之謙等書法大傢的作品。在臨寫碑帖的基礎上,李相國還分析、研究瞭不同碑帖各自的用筆特征,總結出碑學的筆法特征是“逆鋒頂紙”,帖學的筆法特征是“提筆頂紙”。於是,他便開始以碑學的用筆,帖學的結體來創作作品,最終實現瞭碑帖的結合,寫出的作品既蒼茫博大,又細致入微,自成一派。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胡抗美評價李相國作品時說,“李相國作為信息化社會的書傢,他從發展變化的視角看傳統,不把傳統看作一個固定僵化的東西,也不死守一傢一派,而是向各傢各派,碑學帖學,以及經典與民間的精神學習,並繼而傳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雖有古意而不辨誰傢誰派;雖有時代特點,卻不因時風而左右搖擺。”

古人雲:“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之可貴,在於有書卷氣。若無學養,則人人可秉筆發奮而成書傢。多年來,李相國一直堅持的一個認識就是在深入傳統、繼承傳統的同時,堅持自己所喜歡的,堅持在不斷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養的基礎上發現自己、認識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關註社會,品味生活,並試圖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從古人那裡習得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化作“書卷氣”,註入那一幅幅可流芳百世的墨寶珍品中。故觀其作品,再細細品味他的字,似乎能領悟到蘊藏在點畫之中的沉雄與厚實、字裡行間的氣勢和風骨以及作者灑脫且自然的藝術風格。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