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西藏開展各類考古調查發掘項目90餘項

時間:2023-10-10 10:15:24瀏覽次數:927

記者從2023年10月9日舉行的西藏全區文物工作會議上瞭解到:近3年西藏累計開展各類考古調查發掘項目90餘項,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項目50項,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10項,主動性考古調查、發掘項目共30項。西藏考古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金屬時代、吐蕃時代、吐蕃以後的歷史時期、宗教考古等領域有瞭重大發現,初步構建瞭西藏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框架,提升瞭西藏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水平。西藏考古在國內外的學術科研地位得到顯著提升,考古成果社會效益實現新突破。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地處歐亞大陸中南部,是東亞、南亞、中亞文明交匯融合之地。人類是如何在西藏長期定居、什麼時候建立起復雜的社會上層建築、有哪些通道可以與周邊人群進行交流等是國際國內學者非常關註的研究課題。

西藏近三年考古除配合國傢基本建設開展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外,主要圍繞青藏高原早期人類起源與遷徙、農業起源、文明起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高原絲綢之路等重點課題開展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並取得瞭豐碩成果,為實證西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發揮瞭重要作用。

西藏主動性考古調查主要包括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茶馬古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以及西藏石窟寺專項調查項目等,進一步深化瞭歷史時期西藏與祖國,與周邊國傢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認識,證明瞭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主動性考古發掘主要包括尼阿底遺址、梅龍達普洞穴遺址、溫江多遺址、夏達錯遺址、瑪不錯遺址、桑達隆果墓地、結桑墓地等考古發掘項目。

那曲申紮縣色林錯湖畔的尼阿底遺址考古發掘證明瞭青藏高原腹心地帶早在距今4萬-3萬年就已有人類活動;阿裡日土縣夏達錯遺址考古發現有打制石器、細石器和磨制石針等遺物,另有較為明顯的用火痕跡,說明距今8500-7000年時,該遺址可能曾是一處狩獵采集者的湖濱曠野營地。

阿裡噶爾縣切熱遺址出土的石核具有矮小形特征,細石葉疤痕也顯示出細小的特征,它們與華北地區的船形石核非常相似,為探討西藏西部與我國華北地區之間的石器技術聯系提供瞭線索;距今4000年至1100年的阿裡革吉縣梅龍達普洞穴遺址是西藏境內發現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長時間的文化堆積對瞭解西藏西部石器技術轉變以及新舊石器劃分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距今4000年至5000年的瑪不錯遺址是西藏中南部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位於日喀則市康馬縣,其獨特而鮮明的考古學文化特征與西藏東部卡若遺址與西藏中部曲貢遺址均有所不同,極大豐富瞭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內容。

西藏阿裡札達縣格佈賽魯遺址發現的距今3000年的遺跡、墓葬、遺物為考察西藏新石器時代與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文化提供瞭重要的遺存,又展現瞭西藏西部早期農業傳播和早期冶煉技術的雛形。

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從公元前3世紀延續至公元8世紀,揭示瞭西藏西部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文化特征,以及從喀喇昆侖山脈以北、喜馬拉雅山脈以西、岡底斯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東遠道而來、匯集於此的考古學文化因素,為討論西藏考古學文化傳播、人群遷徙有重要作用。

拉薩市曲水溫江多遺址是吐蕃時期重要的建築遺存,在遺址中發現的平面呈折角“亞”字形塔基、龜趺和琉璃瓦等遺物對研究公元8—9世紀吐蕃建築特征和該區域的歷史文化狀況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