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至宋金時期 又有重要考古發現

時間:2023-10-09 09:29:07瀏覽次數:1315

相關專傢表示,馬鞍橋山遺址主體是一處經過精心營建,兼具生活和祭祀功能為一體的紅山文化早期中型聚落,為研究紅山文化聚落形態、社會等級分化提供瞭寶貴資料。新發現祭祀遺存,對討論紅山文化人群祭祀形式、精神信仰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山東邾國故城遺址:

東周至秦漢時期城市變遷的縮影

邾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鄒城市,是東周時期邾國的都邑和秦漢時期鄒縣縣治遺址。“十三五”以來,國傢文物局支持山東大學、鄒城市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對邾國故城遺址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據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路國權介紹,邾國故城遺址總面積約6平方公裡,平面近長方形。東周時期邾國宮殿區、貴族墓葬區、青銅器作坊區分別位於城內中部偏北、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內南部和城外西部還發現此階段居民區與墓地。

“秦漢至魏晉時期,城內中部偏北為秦漢時期鄒縣官署區,城內南部、西南部均成為普通居民區,城外西部仍為居民區和墓地。”路國權說,自2022年以來,考古工作者重點對城內中部偏北處進行瞭發掘,揭露出一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面積宏大、結構完整,柱礎、庭院、門塾、道路、活動面等保存較好,初步判斷該建築始建於戰國,後在秦漢時期作為縣衙使用。

值得關註的是,圍繞建築基址周邊的灰坑、灰溝中集中出土封泥821枚、陶文243枚,數量上以“騶丞之印”“騶亭間田宰”等內容最多,還包括騶縣下屬多個鄉印、庫印,以及周鄰10餘個縣的縣丞之印,年代涵蓋秦代、西漢至新莽時期。

相關專傢表示,邾國故城遺址考古新發現揭示瞭東周列國都城向秦漢縣治轉變過程中城市面貌的變遷,是從諸侯並立走向大一統王朝歷史進程的珍貴縮影。

北京金中都遺址:

見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

金中都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和豐臺區一帶。2020年以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北京城市建設,對位於西城區右安門內的金中都外城東開陽坊區域進行瞭考古勘探、發掘,發現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出土玉冊、銅印、瓷器、建築構件等珍貴文物。

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王繼紅介紹,大型建築基址可以分為兩期。早期為一處四面由回廊圍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較完整。晚期建築由位於同一軸線上的南北兩座大型殿址和東西對稱的廊房組成,結構完整、佈局清晰。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為前方帶月臺的近方形建築;北殿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院落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分佈廊廡式建築。

“出土的玉冊、官印、仿銅瓷禮器、琉璃構件、‘庫’字款瓷器等文物推測與皇傢祭祀相關。根據文獻記載,遼南京開陽門外曾有義井精舍,金大定年間賜額‘大覺寺’,內設禦容殿,兼具儲存皇傢檔案和祭祀用品的功能,推測晚期建築可能是金代皇傢寺院大覺寺的組成部分。”王繼紅說。

相關專傢表示,金中都遺址新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及出土文物,是研究金中都城市規劃、建築佈局與金代皇傢禮制的重要資料,更是中國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生動見證。

延伸閱讀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註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傢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

(本文配圖均由國傢文物局提供)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