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非遺領域行業標準發佈

時間:2023-08-29 09:23:35瀏覽次數:1249

我國首個非遺領域行業標準發佈收好這份“工作手冊”→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日,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文化行業系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由文化和旅遊部批準發佈。該標準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起草,主要用於指導和規范我國各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的采集和著錄工作。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非遺,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一直以來,我國缺乏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相關標準,隨著業務實踐的廣泛開展,業界對於出臺有關標準規范、指導工作認知與實踐有著愈加迫切的需求。加強非遺數據采集方面的標準化研究,推動制定有關標準和規范,已列入《“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本系列標準正是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順應非遺保護工作需求而起草編制的。

標準明確瞭非遺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的總體要求,規定瞭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采集方案編制、采集實施、資源著錄方面的業務要求和技術要求,共11部分。標準於2011年5月開始籌備並起草。十多年間,標準的編制遵循我國標準化工作流程,堅持專業、適用、開放原則,凝聚集體智慧,立足行業需求,服務工作大局。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相關高校、研究機構的近百名非遺保護、標準化、信息化領域專傢學者深度參與瞭標準起草、論證等工作,部分省市參與瞭標準試點采集工作,國內相關非遺保護機構和社會團體對標準的編制提出瞭意見建議。

標準對各門類非遺項目應采集、著錄的內容及其相應要求進行瞭歸納提煉,既是一份認識非遺項目的“說明書”,也是一份拆解細化工作任務的“向導圖”,有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雙重意義。標準的出臺,將有助於非遺保護機構和從業者正確認知非遺保護應有的原則理念,在面對形態各異的非遺項目時,準確把握采集著錄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內容,提升記錄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助力非遺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傳承、宣傳、弘揚和振興。我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下10萬餘項非遺項目,其數字資源建設管理工作均可以之為參照,標準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

長遠來看,標準的出臺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新時代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建立一套用於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標準規范體系,並在該體系中率先制定有關非遺記錄建檔和資源管理的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標準,在我國非遺保護領域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標準的制定及發佈應用將對非遺數字資源的傳播利用、非遺大數據體系構建、非遺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乃至提升社會公眾對非遺的認知等方面都產生重要的指導和依托作用。

下一階段,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標準起草單位,將按照有關規定和工作部署,與主管部門協同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實施工作。同時,還將在非遺理論研究、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充分發揮國傢級非遺保護專業機構職能和智庫作用。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