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非遺保護,促進民心相通

時間:2023-12-14 10:18:32瀏覽次數:758

近日,“絲路粵韻——廣東民族音樂會”在馬來西亞舉辦,現場同時展示的還有廣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大吳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活動得到當地民眾好評。

中國與馬來西亞在非遺保護等文化領域合作密切,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這項非遺是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碩果,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傢民心相通的體現。

今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20周年。中國已與152個國傢、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與倡導人類文化多樣性與共享性的《公約》精神高度契合。

中國自2004年加入《公約》以來,積極履約,在非遺保護政策、機制和體系建設方面取得瞭令人矚目的實績:43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一;1557項非遺列入國傢非遺名錄,十萬餘項非遺列入省市縣不同級別的非遺名錄。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傢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44個共建國傢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在非遺保護領域,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展開瞭豐富多彩的活動:

2023年10月,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約40個國傢近500個非遺項目、3000件作品共同展出;2023年4月,中歐班列長安號文化班列(西安—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給當地送去多種非遺作品;2022年11月,中華文化遺產和國際非遺交流系列活動集中展示瞭“一帶一路”共建國傢的各類非遺項目;2019年7月,“絲綢之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地區扶貧成果展”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展示瞭絲綢之路相關的中國非遺項目;2007年至2023年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已累計舉辦8屆……

中國非遺傳承人也開始走向海外:2023年4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非遺傳承人劉香蘭在意大利米蘭設計周展現瞭中國黎族服飾的魅力;2019年4月,陜北說書非遺傳承人赴烏茲別克斯坦參加首屆國際民間口頭說唱(巴赫希)藝術節……

越來越多人通過觀賞、學習和體驗中國非遺增進瞭對中國文化的瞭解。未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就非遺保護問題可在如下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一是加強非遺聯合申報和聯合保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二是搭建非遺傳承人國際交流平臺,推動各國非遺傳承人共同講好“一帶一路”非遺故事,深化民心相通;三是促進同類非遺項目的學術研究。例如,“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共有的民間故事類型,是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的共同想象,也是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果。加強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類非遺)相近主題或類型的研究,有助於拓寬文化交流渠道;四是加強非遺項目的聯合田野調查。不同的研究理念與方法相互碰撞,有助於各國學者找到學術溝通與文化溝通的鑰匙;五是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與合作,讓文化搭載技術飛船飛得更遠,讓各國民眾通過多種技術路徑感受非遺的多樣魅力。

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在非遺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

 

(作者:劉思誠,系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