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倫教授:老子之“道”的超越性

時間:2023-07-18 16:45:44瀏覽次數:1245

兩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從形而上的超越高度體悟宇宙的本體、本原、奧秘及其與世間萬物和人類社會的關系,為後人留下瞭超凡脫俗的洞見和智慧。此後,《道德經》的註傢如雲,但縱觀形形色色的各種文本,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並不多見,而誤解者則比比皆是。許多註傢熱衷於《道德經》的文字校勘訓詁,並不關心“道”究竟是什麼。對“道”的誤解和曲解五花八門,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意無意忽視瞭“道”作為萬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對“道”隻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對此早有預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時就預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響,許多國人將“道”簡單理解為事物運行的自然規律,甚至將《道德經》稱為自然辯證法的經典之作。《道德經》中確實談到“道”的規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無為、物極必反、相輔相成等。但這些隻是“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母”的一些屬性,並不獨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為其主體的形而上之“道”。如果將“道”僅僅理解為規律,無異於盲人摸象,將“道”的某個特性當作其全部,並對“道”產生曲解。

有一種認識是將“道”僅僅理解為人生的準則和規范。《道德經》中確實談到“聖人之道”或“善為道者”之“道”,但這些聖人或善為道者之“道”都效法於超越的大道,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或延伸。因此,將“道”僅僅理解為人生準則或典范同樣是以偏概全。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道德經》中的“道”就是無,而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道”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當代知名學者陳鼓應則幹脆把《道德經》中的“道”分為多種形式加以理解,他認為,“老子書上所有的‘道’字,符號形式雖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脈絡中,卻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實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種規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種規則、指標、或典范。”誠然,《道德經》中看似有這幾個方面的論述,但都是作為“道”的不同特性或層面展開的,“道”並不因此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仍是渾然一體。如果說“道”因為有不同層面的表現就成為不同的事物,那就猶如說某人因有喜怒哀樂而變成喜人、怒人、哀人、樂人等幾個不同的人。

在《道德經》文本校勘訓詁方面尚有建樹的陳先生為何對“道”會有這樣的認識?原因在於他先決性地從根本上否定瞭老子所說的“道”的存在。他聲稱:“‘道’的問題,事實上隻是一個虛擬的問題。‘道’所具有的種種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預設的。”“我們可以直截瞭當地說,‘道’隻是概念上的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寫,都是老子所預設的。老子說的預設的‘道’,若從常識的觀點來看,也許會認為它是沒有意義的。……它(道)隻是一項預設,一種願望,藉以安排與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換言之,老子出於“安排與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的“一種願望”,杜撰瞭“道”這樣一個不真實的概念。這種對“道”的認識,令人不禁想起“聞道”而“大笑之”的“下士”。

在陳先生那裡,作為《道德經》主題的“道”被否定,“道”的各種特性和展現就因失去主體從而成為相互之間獨立並行的事物。這就是為什麼陳先生眼中能看到的是幾種各不相同的“道”。這樣的認識完全排除瞭老子原意理解的“道”。

陳先生否定“道”的存在,所舉出的唯一根據是,“例如說‘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獨立而不改’的,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這一切都是非經驗的語句,都是外在的世界無法驗證的。”原來,陳先生否定“道”,根據的是早已千孔百瘡的實證主義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凡是不能以可觀察的經驗或證據驗證其存在的事物,都是不存在或無意義的。如果此理論成立,則不僅“道”不存在,而且大量建立在假設、推理基礎上的科學理論都不成立,許多人類公認的事物以及諸如哲學、社科、人文等依據抽象思維建立的學科都因不能被觀察驗證而應當被否定,人類隻能將自己禁閉在現有可驗證的有限認識框架之內,不得有所超越和發展。此外,如果逆向運用該理論,陳先生否定“道”的存在又有何證據或經驗驗證呢?陳先生等人據以否定“道”的科學實證主義貌似科學,實則違背科學和理智。

如果作為《道德經》基石的“道”純屬臆造,並不真實存在,就否定瞭以“道”和《道德經》為基石的道教。同樣,按照陳先生科學實證主義的邏輯,像“道”這樣沒有任何迷信色彩的超然存在尚不能見容,儒、佛二教的“天”、“佛”就更不能見容。這樣,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儒釋道的核心和靈魂都被否定,其超越性和神聖性也隨之喪失,剩下的隻有物質軀殼。這正是今人所謂中華文化的現狀。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