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知多少?
香囊、龍舟、菖蒲、粽子,還有呢?
六月,品藏給大傢帶來的都是有關於端午的老物件。
之前的節目介紹瞭能幫助大傢祛病防疫的香囊,
還有寄托瞭農民對於端午節日美好記憶的龍舟農民畫。
今天,我們的老朋友顧老師,就帶瞭兩件關於「端午大神」的老物件來。
都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
那這鐘馗為什麼又叫做端午大神呢?
其實在古代五月在古人眼裡又叫毒月,
而五月初五,被認為五毒匯聚,又被稱為毒日。
在古代,這麼“毒”的一天,怎麼可以沒有一尊大神壓著呢?
在明清時期的《蘇州府志》就有關於這位大神的記載。
“畫鐘馗貼於後戶,以辟不祥。”

徐悲鴻 《鐘馗》 1938年作
說到鐘馗的由來,
據說與唐明皇有關,
根據《唐逸史》記載
唐明皇曾經受瘧疾鬼作祟一個月不能痊愈。
他夢見有大鬼捉瘧疾鬼而啖之
從此病就好瞭。
唐明皇感念鐘馗,故命吳道子為夢中的鐘馗畫捉鬼之像,
通令天下端午節傢傢張貼,以除邪魔,護傢安康。

唐·吳道子畫鐘馗
在端午這日,古人也希望通過掛鐘馗像能起到辟邪斬妖的效用。
因此,鐘馗成為瞭端午辟邪的一個象征。
千年的文化流傳,人們總是會將對於生活美好的祝願寄托下來。
時間的畫筆在鐘馗的身上慢慢的從最早的辟邪慢慢的被添上瞭進喜和納福的意義。
但是由於辟邪這兩個字隨著社會的發展,
慢慢淡出瞭人們的生活之中。
也越來越少的人記得,其實端午門口不僅僅隻需要掛個艾草菖蒲。
最早端午的習俗中,大門上應該是同時掛艾草菖蒲和鐘馗像的。
端午時節說鐘馗,說的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習俗
更多的是希望能將這樣的習俗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品藏,每周發掘一個身邊的老物件,品味它承載的城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