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迎:音樂與書法,均要傳情達意起共鳴

時間:2023-07-26 20:11:02瀏覽次數:1331

長於音樂世傢而徜徉書法世界翰墨飄香肇始於音韻傳情

劉曉迎:音樂與書法,均要傳情達意起共鳴

6月19日,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恢弘的大音樂廳內座無虛席。舞臺中央,84歲的中國鋼琴傢劉詩昆坐在鋼琴前,在交響樂團的協作下,奏響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二樂章《黃河頌》。

“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琴聲清亮如珍珠灑落冰面,一曲終瞭,觀眾席掌聲雷動。鞠躬,致謝,劉詩昆再次坐下,獨奏一曲《我的祖國》。蕩氣回腸的鋼琴曲令觀眾屏住呼吸,為之動容。

當晚,第17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在莫斯科開幕。劉詩昆受邀擔當本屆比賽評委,並在開幕式上演奏。

四年一度的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被譽為“古典音樂界的奧林匹克”,劉詩昆說,“第一屆比賽的舉行轟動瞭全世界,當時我才剛滿19歲,是最年輕的參賽選手。”

65年前,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上,時年19歲的青年才俊劉詩昆在那場比賽中勇奪亞軍,年少成名,一舉天下知。時光荏苒,劉詩昆雖已耄耋之年,但依然保持著長青不衰的藝術活力。如今,他重臨故地,身份變為大賽評委。

劉詩昆不僅見證瞭中俄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更始終親力親為,推動交流。7月1日,劉詩昆還將帶領中國音樂傢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舉辦音樂會,把更多優秀中國音樂傢介紹給俄羅斯聽眾。

他是中國鋼琴界的“一代男神”、名副其實的鋼琴大師。歷經滄海橫流的年代,一生波瀾起伏、遏浪前行,卻始終淡定溫厚、初心不改。榮耀加身時,寵辱不驚;遭遇迫害時,行苦志堅;人生安定時,不矜不伐。在長達半個多世紀中,劉詩昆鋼琴演奏水準經久不減,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長久不衰,被稱為“長青的藝術傢”。

對於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蜚聲國際,折桂國際鋼琴比賽大獎,為中國贏得至尊榮譽的父親,1964年出生的劉曉迎,更多的往昔回憶不是父親的榮譽加身,而是對自己在音樂學習上的言傳身教、諄諄引導。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後的劉曉迎負笈日本、遊學北美;由於自幼受舅父葉選寧影響,劉曉迎最終選擇瞭一條探索書法之境的藝術道路;但音樂和書法之間那種千絲萬縷般的聯系,卻像血脈一樣汩汩流淌在劉曉迎的心靈間。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心情的藝術,直接針對心情。關於書法與音樂傳情達意的關聯,劉曉迎認為:《禮記·樂記》上說的音樂,與書法也是一致的。《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旎,謂之樂。’書乃心畫也,流美者人也,欲書先欲舒懷抱,沉秘神采,從而“書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書。”這種邏輯推理如出一轍。

劉曉迎的結論是:書法傢與音樂傢對生活中所喚起的情感,都是通過各自特有藝術語言來抒發的。書法和音樂一樣,是通過線條、節奏來表現情感的。舒展的節奏常常表現平和、遼闊、優美的情緒和意境,緊湊急促的節奏常常帶來緊張、活潑、興奮歡樂等不平靜的情緒。

劉曉迎工行草,故而對各種字體有著貫通音律的體會,他認為,楷書也就是正書,相對體制嚴謹,跟交響樂的正式演奏有異曲同工之處;行書類似於行雲流水的輕音樂,自由自在;隸書古拙質樸如同一曲典雅的民樂合奏;狂草自然如搖滾樂般奔放激揚;篆書如同圓和、清寒、古雅的古箏、鼓與笛的完美合奏。

遺傳自父親的音樂素養,讓劉曉迎擁有瞭更清醒的藝術自覺。他認為,音樂和書法通過不同的介質,無一不展示著人類內在的微妙情感色彩及心理狀態,並喚起欣賞者的感情意象,如若親聞其聲,親見其形,從而獲得一種藝術美的享受。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暮春寫就《蘭亭》,讀之如清風拂面令人神往;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表達瞭痛悼侄兒悲憤交加之感,引人傷懷。我們觀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如親臨一場搖滾演唱會;文征明的小楷“歸去來辭”的情感又在貝多芬恬靜的“田園交響曲”中容易找到;凝聽琵琶獨奏“十面埋伏”如同夢裡神遊黃庭堅騰挪跌宕的草書;六一居士流暢婉轉的楷書《醉翁亭記》中所蘊含的雅士風流,似乎又能在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詠嘆調》中得到共鳴;而王昌碩的金石之氣又讓我們夢回青銅時代,傾聽編鐘和著戰鼓奏出的黃鐘大呂之聲。當音樂與書法兩者相遇,就充滿瞭生命的活力和律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