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絲綢之路周”成功舉辦 絲路故事續寫璀璨新篇

時間:2023-08-01 11:08:02瀏覽次數:1678

唐三彩胡人牽駝俑,甘肅省博物館藏。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懸泉置遺址示意模型。文博圈供圖

宋代景教十字紋銅牌,敦煌研究院藏。文博圈供圖

13世紀回鶻文木活字,敦煌研究院藏。文博圈供圖

17世紀土耳其式長袍,匈牙利佈達佩斯應用藝術博物館藏。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16世紀薩非王朝絲綢貼繡壁掛,匈牙利佈達佩斯應用藝術博物館藏。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古代敦煌留下瞭哪些域外來客的足跡?17世紀的匈牙利貴族穿著什麼樣的絲綢服飾?穿越千百年時光,古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節點,如今又在西子湖畔“鏈接”。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日前,以“絲路同行互鑒共贏”為主題的“2023絲綢之路周”在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一系列特色展覽和活動在海內外反響熱烈,再度驗證瞭絲路文化千年不衰的魅力,續寫瞭絲路故事的時代新篇。

敦煌珍寶再現絲路輝煌

絲綢是古代中國的偉大發明。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絲綢就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西方。從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起,敦煌便是絲綢之路交通樞紐和西域門戶,“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形成瞭各民族和諧共處、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況。

“2023絲綢之路周”主展覽“文明大觀: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設置瞭古代敦煌的政治與經貿、古代敦煌的社會與生活、敦煌與浙江的千年之緣、敦煌洞窟與壁畫藝術4個單元,展出文物170餘件(套),包括甘肅敦煌出土的絲綢、簡牘、畫像磚、經卷等,其中一級文物達30多件(套),多數文物為首次來浙江展出。

展廳“C位”是栩栩如生的唐三彩胡人牽駝俑,生動再現瞭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胡商形象。胡人俑身穿翻領大衣,仰頭挺胸,右手握於胸前,左手握於腰間,呈牽駝狀。身後的駱駝俑昂首向上,張口露齒,似在朝天嘶鳴。

東漢銅牛車、晉代“敦煌庫”銅弩機、北朝陶井、唐代石棋子……一件件文物勾勒出絲路重鎮敦煌的歷史風貌。

一枚敦煌太守簡吸引瞭記者的目光。敦煌郡是漢代河西四郡之一,郡的主要官員是太守、丞和長史。敦煌太守不僅要管理敦煌六縣的日常行政事務,領導玉門等4個都尉駐防邊界,把守陽關、玉門關,還在一段時期裡直接管理西域的駐軍和屯田,在維護國傢統一、保障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抵禦外來入侵等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

懸泉置是敦煌郡內一座官方郵驛機構,承擔瞭迎送官員使者、傳送信件物品的職責。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木簡3.5萬多枚,其中有字簡2.3萬多枚,內容多為郵驛資料和中外交往方面的記載。展廳裡可以看到懸泉置遺址模型和懸泉置出土的傳車簡、運茭簡、封檢簡等,反映瞭敦煌是中原與西域交流的重要窗口。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往來之路,也是各種思想、文化、宗教交融匯聚之地。北涼高善穆石造像塔體現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這座石塔出土於甘肅酒泉石佛灣子,是中國發現的最早一批石造像塔中最為精美的一件,保留瞭印度、犍陀羅佛塔的造型特征,又融入易經八卦和北鬥七星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塔整體為黑色砂頁巖質,塔基已佚。塔基上為圓柱覆缽形塔身,上刻隸書發願文與經文36行,紀年為十六國時期北涼承玄元年(428年)。上頂是瓶形覆缽,開8個圓拱龕,7個龕內刻禪定坐佛,一龕內雕交腳彌勒。覆缽之上有七重相輪,頂端寶蓋象征天穹,陰刻北鬥七星。此石塔是最早出現八卦的實物資料之一,開創瞭中國特有的八面佛塔的先河。

景教十字紋銅牌也是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證物。銅牌出土於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年代為11世紀,是一枚可佩戴的徽章。牌飾以十字架為骨幹,各端均伸出圓環,環外緣有鳥喙朝逆時針方向的鳥頭,共4隻,其中1隻略殘。圓環和十字架以及鳥頭部分均有凹槽,原鑲嵌物已無存。

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王淑娟介紹,景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托裡派,十字架牌飾是入教者信仰的標志。牌飾以十字為骨幹,變化出多種樣式,外緣多呈六角形或八角形,常作展翅鷹形,還有單身雙頭鷹或兩首相對鷹形(對鳥形)。這種鳥形紋樣源於古希臘和西亞紋樣系統。牌飾背後往往有鈕可佩戴,也作為押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