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頂流“冰墩墩”紅遍全球的幕後故事

時間:2022-12-29 09:31:26瀏覽次數:1526

28日,“冰墩墩”兔年特別版“兔墩墩”發佈,北京冬奧會吉祥物的“72變”又增添瞭新形象。今年以來,“冰墩墩”“雪容融”無疑成為中國文化的閃亮名片。在2019年底冬奧吉祥物玩具類特許商品首發儀式上,北京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樸學東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百傢姓多瞭兩個姓,一個是冰、一個是雪。”如今,兩個可愛的吉祥物早已走進千傢萬戶,帶給人們美好的冬奧回憶。

今年12月31日之後,“冰墩墩”等北京冬奧會相關知識產權,將按慣例成為國際奧委會名下的奧林匹克歷史知識產權。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讓我們一起回顧冬奧頂流紅遍全球的幕後故事。

設計過程的最大瓶頸

2019年1月7日至8日,北京冬奧組委組織召開專傢評審會,北京首鋼文館裡,5816件應征作品整齊碼放在上百張桌子上。

回憶吉祥物的評審修改,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處高級專傢林存真感慨萬千:“我們從5000多件作品中選出十件,但評出來的都隻是創意方向,不是最終的吉祥物。”冰糖葫蘆的創意作品入圍前十,這一來自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團隊的作品,就是“冰墩墩”最初的創意來源。

雖然這件作品入圍,但冰糖葫蘆的文化屬性和含義被認為有局限,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不過,冰糖葫蘆的“冰殼”還是被保留下來,冬奧組委希望可以借此來展現科技感或新的設計手法。同時,他們也開始嘗試把特色動物與“冰殼”相連。經過無數次摸索,他們的修改重點終於逐漸明朗——被“冰殼”包裹的熊貓。

當時還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擔心人們不理解為何要把動物“凍”在“冰殼”裡,二是“冰殼”包裹的熊貓與冬奧還是缺少關聯。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回憶說,在前後7個月約1000次大修改中,那段時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瓶頸期,但靈感也悄然而至。

2019年4月30日,廣美設計團隊又一次進駐冬奧組委進行修改。“那天大傢一起探討,突然有個想法說能不能把‘冰絲帶’(國傢速滑館)融進去?”林存真說,這一下“點醒”瞭大傢。當象征著冰雪運動賽道的彩色光環出現在熊貓臉龐時,這個身穿“冰殼”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員,一下有瞭未來感,又是“冰絲帶”,而且是中國國寶,全球人都愛的動物,這樣定位馬上就很清晰瞭。

樸學東也參與瞭吉祥物評審,整個過程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當終於確定“冰墩墩”的形象後,他與林存真不約而同地說:“將來可以給‘冰墩墩’換殼!”這也為接下來冬奧頂流的“72變”留下瞭伏筆……

奧運設計助力產業發展

2019年9月17日,首鋼冰球館,“冰墩墩”和“雪容融”揭開面紗,之後接力棒就交到瞭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由他們負責將圖稿轉化為特許商品。樸學東回憶說,他們在發佈當晚就把剛剛解密的吉祥物圖稿發給特許經營生產企業,設計師連夜開始設計。

“冰墩墩”的生產,難就難在“冰殼”。這種透明材料用塑料來做最容易,但國際奧委會對特許商品的環保屬性要求極高,塑料無法滿足要求。吉祥物發佈儀式第二天一早,市場開發部就組織生產企業負責人和設計師、材料工程師一起研究“冰殼”等細節。

林存真也受邀參會,她說,當時各方專傢討論非常熱烈,提出瞭六種環保、透明、有彈性的材料,但在考慮生產流程和成本之後,全被生產企業給否決瞭。

“記得在特許商品生產會上,我說瞭一句話,特別希望借助奧運的平臺,來推動中國玩具產業的發展,這是我作為奧運設計師的理想。”林存真說。最終,大傢群策群力,找到瞭安全環保食品級的矽膠材料。

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特許經營管理處處長郭磊回憶說,“冰殼”可以說是雙刃劍,雖然增加瞭生產難度,但也大大降低瞭“冰墩墩”被仿冒的幾率。

2019年11月2日,吉祥物玩具類特許商品首發儀式在北京動物園熊貓館舉行。各生產企業以前對技術往往有所保留,但這次大傢共享技術,把不同尺寸大小的“冰墩墩”都做成同一標準的高質量產品。

“在冬奧結束之後,生產企業反饋說,如今把毛絨玩具和矽膠結合的設計手法,已成為玩具新的設計潮流。而且通過‘冰墩墩’的生產,也推動瞭中國矽膠產業的發展。這與我們的初衷相一致,特別令人難忘。”林存真說。

“一墩難求”的幸福煩惱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在冬奧會開幕前兩年時間,僅以吉祥物毛絨玩具為例(當時“冰墩墩”和“雪容融”可共同包裝銷售),總共隻賣出約9萬對。而截至目前,“冰墩墩”毛絨玩具的總銷售量已超過550萬隻。對於這種幾何級數增長,樸學東感慨說,特許商品的火爆程度是大傢都沒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