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遠古時期就制鹽瞭!看各色調味品是如何登場的

時間:2023-08-15 10:40:36瀏覽次數:1257

鹽業領先有滋有味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的是這幾種日常生活用品必是每天首先要操心打理的。七件事中,有三件是調味品,即鹽、醬、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鹽乃百味之首,菜、湯、粥等食物,在沒加鹽的時候,味道寡淡,難以下咽。一旦加入鹽,味道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美味異常。精明的巴渝先民,很早就使用鹽作調味品對食物進行調味。

巴渝是四川盆地鹽業的發源地,先於川西。在重慶,民間至今仍呼鹽為鹽巴,反映出鹽與巴人古老的淵源。重慶鹽業在巴國時已有相當基礎,巴王向民眾征收的18種納貢物中,就包括瞭鹽。①

早在秦漢時期,史籍中就有瞭關於巴渝產鹽的記載。在巫山縣,漢代就設置有鹽務官員:“巫,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裡。有鹽官。”②“漢永平七年(64年),嘗引此泉於巫山,以鐵牢盆盛之。”③雲陽縣古稱朐忍縣,“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亦如拳,煮之,水竭鹽成。”④臨江縣(今忠縣):“有鹽官,在監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傢亦有鹽井。”⑤

重慶彭水縣鬱山鹽泉,千年長流

南北朝時雲陽鹽井達120所,唐代在今巫山大昌鎮設大昌監,為全國十大鹽監之一。⑥宋代在今巫溪設大寧監,大昌鎮亦歸大寧監管轄,歲鹽額105萬斤。⑦到清代,重慶鹽業集中在渝東,今雲陽、巫山大昌、巫溪、開縣、忠縣、萬州區、彭水鬱山鎮等地鹽業長盛不衰。

重慶巫溪縣寧廠古鎮,遠古時期就開始制鹽

有鹽在手,巴渝地區食譜大為改觀,醃制泡菜鹽菜、制作鹽蛋幹肉、烹飪烤魚烤蝦、燉湯燒肉,無所不用。先民的夥食,登上一個新臺階。

成品鹽交易

醬醋登場相映生輝

巴渝的先民學會制鹽後,加入菜肴中下飯,但久而久之頗覺單調,遂在增加調味品方面動腦筋。到周朝,巴國開始生產蒟醬。一說是以蒟果炮制的果醬,甜味,做食物;另一說是以魔芋為原料,加入辛辣植物,咸鮮味,用於烹飪。

醬是以豆類、小麥粉、水果、肉類或魚蝦等物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狀調味品。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常見的調味醬分為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的甜面醬、以豆類為主要原料的豆瓣醬兩大類。巴渝地區先以水果、魔芋制醬,屬於食物。然後以豆類制作咸醬,屬於調味品。

老醬園露天作坊

秦漢時期,巴渝地區研制出陽樸薑、墮林粉、傘子鹽等調料,下鍋時異香撲鼻,令過往客商垂涎三尺,臨走時還要購買幾包,攜回傢鄉饋贈親友。到唐代,朝廷指定蒟醬為貢品,年年派兵押運長安,以供皇親國戚食用。⑧

醋是一種發酵而成的酸味液態調味品,多由糯米、高粱、大米、玉米、小麥以及糖類和酒類發酵制成。醋在古代稱“酢”,周王室中已有瞭“酢人”,專管王室中酢的供應。

巴渝生產醋始於何時,未見考證,但由於巴渝從屬中原文化圈,至少在漢代時,本地區開始普遍生產醋。南北朝時,食醋的產量和銷量已經很大瞭,《齊民要術》曾系統地總結瞭從上古到北魏時期的制醋經驗和成就,書中共收錄瞭22種制醋方法,也是我國現存史料中,對糧食釀造醋的最早記載。

本埠多沿用古老的傳統工藝,手工生產,其設備簡陋、衛生條件差、原料利用率低、產量低、勞動強度大、質量不穩定。

醋有酸味柔和,醇香回甜的特點,隨著川菜的流行,醋大行其道。醋在川菜重慶幫的烹飪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常用於溜菜、涼拌菜或調配小面等。糖醋裡脊、魚香肉絲、糖醋脆皮魚、宮保肉丁等名菜,缺它就不能制作瞭。

醬園崛起遍地開花

明清時期,重慶成為長江上遊的大碼頭,民眾口味需求不斷增加,前店後廠的手工醬園作坊應運而生。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江津首建釀造廠。清道光年間,江北縣洛漬人張應思,制成獨具一格的黔灘豆腐乳。清光緒年間,大足縣“裕盛通”醬園鋪陳清山醃制出“寶頂冬尖”,成為朝庭貢品。清末,江北縣創辦釀造廠,生產醋等20餘個品種。民國時期,梁澤宣在江北區馬耳灣開辦“美味村”醬園廠。另有“張記聚森茂”、“利生祥”醬園、“李記聚森茂”、“生生”公司、“蒟香村”、“裕森農場”等醬園作坊面世。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