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傢”從何處來 三秦大地尋源頭

時間:2023-12-12 09:59:01瀏覽次數:914

央廣網西安7月10日消息(記者張偉)提起中華文明的源頭,陜西是繞不開的地方之一。從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到位於西安滻河臺塬地帶的半坡遺址;從位於寶雞的周原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到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傢考古遺址公園,無數的歷史經典片段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考古出土。

我是誰?我來自何處?面對這些問題,任何人心裡都想有個答案,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傢、一個民族更應如此。

如若尋根探源,陜西不應被錯過。行走陜西,期待讀懂中國。2022年11月,中華文明探源陜西之旅網絡主題活動在陜西西安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文物局主辦,央廣網陜西頻道承辦。數十傢專業媒體通過探訪陜西境內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以手中的筆和鏡頭展現中華文明的美、展現中華文明的發展成就。

眾所周知,陜西地處中華文明的舞臺中央,是中國文明歷史考古研究關註的核心區域,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戰場。自1934年的寶雞鬥雞臺遺址發掘以來,陜西考古人在這片文化沃土上深耕細作、潛心探索,發現瞭百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遺存,大量具有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歷史時期遺存,特別是具有國傢文化代表的都城遺址與帝王陵寢等,基本構成瞭中華文明連續演進的發展史。

位於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的半坡遺址(央廣網記者張偉攝)

藍田猿人化石:見證百萬年的人類史

藍田地處關中盆地東南部,秦嶺北麓,灞河穿境而過,依山傍水。依托藍田猿人遺址發掘現場而建立的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位於藍田縣九間房鎮公王嶺,是集遺址保護管理、文物陳列展示、社會教育、旅遊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在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宣教工作負責人樊銀濤向采訪團講述瞭藍田猿人頭骨發現的經過。1963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玉萍等6位專傢組成的一支考察隊來到藍田一帶進行科學考察,7月中旬在藍田陳傢窩村西北發現瞭一具保存完好的直立人下頜骨化石!該化石的發現是古人類在藍田這片地域內活動的重要實物證據!經測定其年代距今約65萬年,和北京猿人年代相當,為探索西北及西南古人類化石發揮瞭重要的前引鋪墊作用。

據介紹,中國在半個多世紀中,在古生物、古人類及古地質學者多年持續接力研究中,時至今日中華大地上的古人類化石更是不斷出現。目前唯一可媲美非洲古人類化石的國傢就是中國。

西安半坡博物館出土的尖底瓶(央廣網記者張偉攝)

半坡遺址:有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從藍田古猿人遺址順著滻河下遊方向就能遇見聞名遐邇的半坡遺址。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是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已有6000~6700多年歷史。

據半坡博物館工作人員朱振華介紹,1954~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瞭5次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共發掘出房屋遺跡45座、窖穴200多個、陶窯遺跡6座、墓葬250多座,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生產工具主要有石斧、魚鉤、紡輪、骨針等。還發現瞭粟類等糧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為彩陶器,種類有缽、碗、盆、罐、甕等。在一隻陶罐裡還保存著炭化瞭的菜籽,系白菜、芥菜一類的種子。在彩陶器上多繪有各種圖形,器物表面多飾有繩紋、線紋,還繪有人面、魚、鹿、植物等花紋,紅底黑紋。在一些陶缽的口沿上還刻有各種符號,有20~30種之多,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據介紹,因半坡遺址的發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之名,與同時期確立的廟底溝類型並駕齊驅,推動瞭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大面積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瞭遺址博物館,對聚落形態和中國原始社會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國傢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半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繁榮時期的代表性遺址,其發掘確立瞭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成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研究的開端,是建國後我國考古學者探索田野考古工作及聚落考古研究、環境考古研究新方法的實驗田,同時也是培養新中國第一批考古學傢的搖籃。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