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文人如何用酒令與詩謎來玩轉文字遊戲

時間:2023-07-10 10:29:59瀏覽次數:1067

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的文人雅士不僅運用文字著書立說、賦詩填詞,也用各種文字遊戲來展示聰明才智,消遣閑情逸致。酒令與詩謎便是古代常見的兩種文字遊戲,其中不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生活雅趣。

一、酒令

古代文人宴集時,為瞭增添飲酒的雅興,同時也是為瞭加快飲酒的進度,讓大傢飲得暢快,便發明瞭一種文字遊戲——酒令,也稱“觴政”。

徐連達在《唐朝文化史》中說:“酒令是飲酒時所行的娛樂和遊戲。酒令起於周秦,行於漢魏六朝,及至隋唐而大備。”唐代酒令主要有律令、骰盤和拋打三大類,前者屬於“雅令”,後二者基本屬於“俗令”。骰盤令是在盤中擲骰子,以所得點數來確定罰酒的人和杯數;拋打令是用擊鼓拋球的方式來傳酒勸酒,是從魏晉的曲水流觴演變而來,唐代還伴以歌舞。律令多為文字令,行令時凡經史百傢、詩文樂舞、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文化內容,都可以巧妙地囊括進去。

《唐摭言》卷10記載,開元名相姚崇之孫姚巖傑恃才傲物,與歙州刺史盧肇文字互懟,盧肇是狀元出身,頗富詩名,自然不肯相讓。一日江亭設宴,盧肇自定酒令規則說“取眼前景物,結綴以樂器名一”,其令為:“遠望漁舟,不闊尺八。”姚巖傑此刻正靠著欄桿嘔吐,入座後隨即還令雲:“憑欄一吐,已覺空喉。”尺八是簫的別名,“空喉”諧音箜篌,是唐代燕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出令者可以事先有準備,接令者全憑臨場發揮,其難度可想而知。

酒令是對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知識水平、文學修養和應變能力的全面考驗,後世最常見的是以背誦古詩詞為令,其中,接字吟詩為令的便是“飛花令”的一種。還有以拆字吟詩為令者,最檢驗知識儲備並饒有趣味,漢字文學的魅力盡顯其中。下面就列舉數例。

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51“蘇陳酒令”條和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卷7“酒令”條都記載瞭下面這個酒令。明英宗朝的侍講學士陳詢(永樂十六年進士)因進諫被貶離京,同僚陳循(永樂十三年狀元)和高谷(永樂十三年進士)為其置酒餞行,席間以酒令勸飲,要求前兩句要拆字,末一句必須是古詩或古語,而且要與所拆之字有關聯。陳循率先出令曰:“轟(轟)字三個車,餘、鬥字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接著高谷行令曰:“品字三個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勸君更盡一杯酒。”最後輪到陳詢說:“矗字三個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這個酒令不僅文字離合巧妙,名句關聯也極為恰當,還分別表達瞭送行者與被送者當時的心情。陳循是勉勵朋友前路艱難,請多珍重;高谷則借王維的名句表達瞭與故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陳詢則宣泄瞭因直言進諫而遭貶黜的悲憤心情。


唐代宴飲圖

《歸田瑣記》同條還記載瞭三位江南縣令用酒令互謔的軼事。無錫縣令卜大有為人滑稽善謔,聽說新上任的宜興縣令年少而有口才,就與武進縣令商議,打算在歡迎公宴上為難宜興縣令。無錫縣令提議道:“我出個酒令,接不上來罰酒一大杯。”其令曰:“兩火為炎,此非鹽醬之鹽。既非鹽醬之鹽,如何添水便淡?”武進縣令接著說:“兩日為昌,此非娼妓之娼。既非娼妓之娼,如何開口便唱?”宜興令聽罷尋思道,敢情是欺我年少而有意刁難?那就別怪我不客氣瞭,便說道:“令不難遵,隻恐怕要冒犯卜老前輩瞭。”於是接令:“兩土為圭,此非烏龜之龜。既非烏龜之龜,如何添卜為卦?”眾人聽罷皆大笑,而無錫卜縣令隻能是自取其辱瞭。宜興令不僅遵照瞭前令的格式與要求,還趁機將無錫令的姓氏嵌瞭進去,且與烏龜關聯而又無可挑剔,因為龜殼原本就是古人用來占卜的工具。這位年輕縣令的才思真是名不虛傳。

易宗夔的《新世說》是一部清代文人軼事筆記,在《捷悟篇》中有一則關於金農的軼事。金農是揚州八怪的主將之一,他的繪畫、書法與詩歌都構思新穎,表現手法很有獨創性。有次某鹽商在平山堂設宴款待他,金農坐在首席,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酒令(就是包含此二字的飛花令),輪到東道主接令時,苦思良久而不得,情急之下信口謅出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惹得滿座嘩然,都說柳絮如何能“片片紅”,分明是杜撰,必須罰酒。金農見此情形,為東道主解圍說:“此乃元人題詠平山堂的詩句。”眾人不信,請金先生吟出全篇來證明。金農隨口誦曰:“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皆贊嘆金農博學多聞,其實這是他臨時構思,隨口吟出的。絕句在章法上講究“起、承、轉、合”,尤其第三句的“轉”很關鍵,隻有轉得好、轉得符合事理,第四句才合得上、說得通。金農此詩就妙在第三句“夕陽返照桃花渡”,在夕陽的映照和桃花的襯托下,白色的柳絮似乎也呈現出瞭微紅。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