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身臨其境“觸摸”風景

時間:2023-07-24 11:02:42瀏覽次數:1444

這個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題街區,自2022年4月開街以來就迅速成為“爆款”,火遍網絡,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打卡。“一年時間,我們已接待遊客超200萬人。”陜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林豐告訴記者,為瞭營造更真實的場景,他們請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瞭8000多盞燈籠以及各種道具,春遊百花、煙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節、上元節、中秋節……每個季節、每個節日有不同的主題活動,遊客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初構想這樣的項目,是考慮到當前的傳統旅遊業態和遊客親近度不夠。作為一個城市更新項目,我們將室內傳統商業空間打造成唐風市井的場景,讓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融入、親歷中領略大唐長安的風采。”鄒林豐說。

近年來,很多城市將打造沉浸式街區作為文旅產業發展亮點,通過修繕老建築、還原歷史佈景,將獨特的建築風格、地道的當地美食、傳統的節慶表演展示出來,人文古韻和商業氛圍融於一體,遊客深入其間,不僅能滿足休閑、娛樂、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白天遊覽景區,夜晚觀看演出、逛街區夜市……消費者對旅遊目的地夜生活的期待正在與日俱增。各地紛紛打造沉浸式夜遊項目,滿足遊客消費需求,帶動當地夜經濟發展。在安徽,花山謎窟主題園區的夜晚燈光璀璨,互動投影、5G、全息、多媒體高科技手段將文化、科技、藝術與自然山水和千年謎窟融為一體。在四川巴中,《夢境光霧山》行浸式山水夜遊項目,將光霧山變幻的天然團霧作為投影成像載體,在300米懸崖絕壁上再現千年米倉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遺產,讓遊客沉浸在劇情中。

“從過去單一地遊覽景區,到今天融入景區、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遊客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年輕消費者不僅喜愛新奇、互動、體驗,更願意自發在社交平臺分享感受,這也進一步助推瞭沉浸式業態的火熱。”鄒林豐說。

沉浸式展覽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隨著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博物館、展覽館的展陳方式也與時俱進。不少展館應用現代化展示技術進行創新,打造沉浸式展覽,導覽講解、靜物展示、文字介紹等傳統模式被打破,聲、光、電、影與實物結合,讓文物和歷史“活”起來。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遊客走進“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館”,可以一鏡到底穿越17座運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築與商鋪間感受不同運河城市古時的繁華。“文物與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視角、多媒體互動、增強現實等技術,真實比例還原歷史,展示大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和繁華景象。”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部負責人徐小虎告訴記者,對文化內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實鮮活場景的基礎,聲光電技術與展覽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當信息技術和內容創意相遇,傳統文化有瞭新的表達,立體化多感官沉浸體驗,更直觀地將歷史、知識、文化呈現出來。

在江蘇溧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通過大量實物、史料及多媒體互動裝置,設計水西保衛戰、塘馬戰鬥、渡江北上等體驗空間,再現新四軍將士和蘇南人民的英雄事跡。“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歷險記探索體驗展”則通過互動化參與,數字化呈現探險恐龍時代,將教育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結合起來,深受孩子們歡迎。

“這些技術給體驗者帶來多維度、全包圍式、交互感強的體驗,突破瞭傳統展覽陳列靜態體驗模式,不僅充分調動觀眾的探索欲和新鮮感,更提升瞭文化的價值。”石培華指出,在沉浸式展覽中,技術創新創造瞭故事場景敘事動線,將故事性的文字敘事內容轉換為展覽的環境信息,構建出空間氛圍,在實時交互中創造情感共鳴。

“在旅遊過程中,文博展覽、歷史遺跡等景點往往深奧枯燥,很難打動消費者。而沉浸式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讓人文歷史生動起來,讓文物鮮活起來,讓文化走進大眾內心。”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博偉說。談到沉浸式文旅未來的發展,曾博偉認為,要更註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動化和深入化,“技術不是目的,優質內容傳達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動遊客。一味模仿很難有生命力,要通過創新、挖掘特色來體現差異化,創造更多優秀的沉浸式產品”。(記者魯元珍通訊員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