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苗寨生機勃勃

時間:2024-01-09 10:57:35瀏覽次數:1164

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古建築群。  

雷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薄霧籠罩下的郎德上寨。  

陳沛亮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數量眾多、分佈廣泛、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寄托著綿長鄉愁。近年來,有關部門先後組織6次全國性調查,將有重要保護價值的81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傳統村落延續著歷史記憶,也承載著現代生活。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傳統村落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何通過合理利用,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日前,記者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上寨,記錄一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全過程,探尋當地怎樣找到一條兼顧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

——編者

黔之東南,青山逶迤,碧水蜿蜒,薄霧在苗寨間彌漫。這裡是雷山縣,1200多平方公裡的苗嶺腹地,154個古樸雅致、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村落鑲嵌其間,上萬棟小青瓦、坡屋頂、花格窗式民居星羅棋佈,宛如一座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

隨著68個古村先後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旅遊業發展成為雷山縣的支柱產業,2022年旅遊業增加值占全縣GDP比重超60%。

日前,記者深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上寨(上郎德村),觀察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全過程,探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願景怎樣一步步變為現實。

一體推動

統一規劃管理,調動各方參與

背山面水落寨,依山就勢建房。古色古香的吊腳樓錯落有致;曲折延伸的寨內小巷,鵝卵石鋪成“魚骨形”;蜿蜒清澈的望豐河,在寨前悠悠流淌;河畔架架水車日夜鳴唱……俯瞰郎德上寨,人們不禁感嘆:時光荏苒,苗寨變瞭,又沒變。

溯源寨子的歷史,距今已有500多年,當年的圍墻、隘門等遺址,至今可見。“郎德上寨一直保持著古風,數百年來幾乎沒有明顯變化。”上郎德村黨支部書記陳尚福說,“改革開放後,寨子打開大門迎客,敲銅鼓、吹蘆笙、唱酒歌,引來八方客人。”

1987年,郎德上寨便開始發展文化旅遊,30多年間,先後接待國內外遊客百餘萬人次。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築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面是傳承,一面是發展。郎德上寨的保護利用,始於協調各方,一體推動。

“黔東南州現有中國傳統村落415個,數量持續位居全國地州(市)級第一。為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作為後發趕超的優勢來推動,州委州政府構建起由州到村5級聯動工作體系。”黔東南州住房城鄉建設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陳妮妮表示。

按照“分級保護、分類管理、鎮村聯動、一村一特、共生共長、共享共贏”的規劃思路,黔東南州聘請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專業人員,對全州傳統村落區位關系、村落品質、資源概況等進行論證分析,編制完成415個傳統村落規劃並掛牌保護。

“保護利用,群眾是主體。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內生動力是關鍵。”陳尚福認為,郎德上寨之所以脫穎而出,除瞭規劃科學、較早實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讓群眾嘗到甜頭是根本。“敬重歷史、延續文脈、樂享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他說。

高效保護

完善機制建設,提升保護意識

歲月洗禮,屋頂的小青瓦早已斑駁,村民陳俊宇踩著木梯,小心翼翼地將需要更換的瓦片一塊一塊揀下來。整整一個上午,他才從成堆瓦片中篩出50多塊。

寨子的人氣越來越旺,陳俊宇計劃把自傢二樓改成民宿。審批過關後,他才放心開工。搬出事先備好的鋼筋,逐一切割,鐵絲捆綁,紮制成架,在眾人協助下,3根水泥柱落地成型。澆築水泥柱是為瞭保證排水安全,晾幹之後外面要再包一層木板,確保風格統一。“修舊如舊,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觀念,得一代一代傳下去,隻要寨子在,我們的根就在。”陳俊宇說。

村民楊後仕傢的房子屬於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前段時間,他傢的地面有些塌陷。楊後仕逐級反映,縣文物局派人對房屋整體結構全面檢查。第二天,看到一支專業隊伍接手修繕,楊後仕一臉笑容,“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還不用自己掏錢,木房定能長期住下去。”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