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苗寨生機勃勃

時間:2024-01-09 10:57:35瀏覽次數:1166

為抓好農村住房風貌管控,高效保護傳統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雷山縣編制《雷山縣農村住房風貌控制通用圖集》,從建築結構、建築高度、建築外形等方面提供參考和引導。

“傳統村落保護,外觀上講究百年一貌,內部可以及時更新,最大程度實現古今和諧交融。”雷山縣住房城鄉建設局村寨保護建設中心主任李徐飛表示,唯有實現古與今的交融,方能提升群眾的保護意識,拓展傳統村落的保護空間。

建新村,保老寨。人口增長壓縮著群眾生活空間,考驗著傳統村落保護,雷山縣主動尋找破解之法。

“經過多方爭取,我們在老寨旁劃瞭一塊新區,確有建房需求的,經批準後可以新建。”目前新區已經建有23棟木房,陳尚福希望在保護古建築的同時,也能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尋找新空間,創造新機遇。

活態傳承

建好傳承陣地,呵護文化生態

環顧郎德上寨,最平坦、最寬敞的地方,要數蘆笙場。

傢傢有蘆笙,人人會吹笙。在郎德上寨,蘆笙是村民不可分離的密友良伴。50歲的陳曉明吹奏蘆笙已有30年,是縣級非遺傳承人。從過去的娛樂方式到如今的生活依靠,在他手上,蘆笙的傳承發展充滿勃勃生機。

蘆笙是用竹子制作,由笙鬥、笙管、簧片、共鳴管構成,按管數分為6管到21管不等。俗話說“吹出聲音三五天,吹成曲調三五年”。陳曉明僅用兩年便掌握瞭6管蘆笙曲調,如今更是寨子裡少有的能吹奏21管蘆笙的演奏者。

“每逢喜慶日子,苗傢人就會吹蘆笙,這是延續鄉音、交融鄉情的媒介,也是苗傢兒女的精神和情感寄托。”如何把這一習俗傳承下去?隨著旅遊的發展,陳曉明有瞭想法。

“寨子發展旅遊,吹蘆笙、跳蘆笙舞是保留節目,遊客特別感興趣。”靠著這手絕活,陳曉明拉起一支10多人的演奏隊伍,還帶動不少村民參與表演,共同吃上旅遊飯,“每次到廣場上演出,傢裡兩個孩子都擠到前面,邊看熱鬧邊模仿,現在一個學譜,一個演奏,不愁沒有傳承人。”

從蘆笙場到村史館、手工藝基地等文化傳承陣地,郎德上寨活化利用閑置房屋,集中展示傳承苗繡、銀飾、刺繡、蠟染等民族特色產品和技藝。同時依托“名人才”培育工程和高校協作,培養一批民族技藝傳承人,推進非遺文化、民族技藝進校園,厚植傳承理念,培育傳承人才。

2017年,以國傢、省級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為契機,黔東南州詳細整理村落建築、民俗文化、古村映像等9個板塊的視頻和圖片,實現傳統村落智慧保護,目前累計完成126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

“傳統村落保護,不僅要保護村落格局和建築風貌,更要系統性保護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文化生態。”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發展中心負責人楊勇富表示,近年來,黔東南州陸續推出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傳統戲劇展演等品牌活動,同時開展傳統村落非遺資源深度普查工作,建立非遺資源數據庫,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融合利用

做好精準定位,彰顯鄉村活力

上午11點整,寨子裡的廣播準時響起。陳曉明放下農活往傢趕。不一會兒,隻見他腰系藍色腰帶,頭纏青色長巾,手持21管蘆笙,準時出現在寨門前。

不遠處,村民白義珍腳穿花佈鞋,身著百褶裙,頭戴銀飾品,同其他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一道,沿著田坎小路,擺起一張張木桌,倒上一碗碗米酒,靜候來客。

上午11點半,遊客逐漸向寨門聚攏,郎德上寨的迎客儀式正式開始。遊客們踩著蘆笙調子,逐一品嘗每一道“攔路酒”。

“第一道叫恭喜酒,表達的是當地群眾的熱情好客,後面還有善良酒、勤勞酒、勇敢酒等,每道酒代表一種祝福,喝完才能入寨。”聽著歌、喝著酒,不知不覺間,遊客陳靜有些微醺,成功進入寨子,她跟隨隊伍來到蘆笙場,觀看舞蹈表演,“借著酒意,自己也能跟著節拍舞一段,特別盡興。”

為宣傳好、推廣好、管理好郎德上寨,2016年,當地政府成立郎德旅遊公司,打造鄉村旅遊特色品牌。

“我們還跟三四十傢旅行社合作,平均每天吸引1000多人前來遊玩。”郎德旅遊公司主管趙猷鑫表示,為動員更多群眾參與旅遊服務,寨子還實行工分制管理,參與各類表演的都能加分,據此月月分紅,“公司每個月直接補貼10萬元,要是演出場次多,還有額外獎勵。僅這一項,平均每戶一年能增收7000元。”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