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術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張德育專訪

時間:2023-10-25 13:34:57瀏覽次數:1504

把美術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

張德育

為中國美術培根鑄魂

張德育,1960年生於內蒙古包頭市。1987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年結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創作名傢導師高級油畫研修班”。現為內蒙古美術傢協會理事、烏海市美術傢協會名譽主席。

2017年油畫作品《殘雪》入選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首屆“醉美草原,靚麗北疆”全區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

2018年油畫作品《王者風范》入選第十五屆草原文化節“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內蒙古自治區美術作品展”;

2022年油畫作品《黃河邊上的烽火臺》入選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大河奔流.內蒙古油畫《黃河主題美術作品展》。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您在繪畫中註重表現殘墻斷壁的“滄桑”感,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通過色彩和質感來傳達這種感覺的?是否有特定的技法或者創作方法?

張德育:我在深入生活采風時,在祖國西部許多的地方,都會看到人文景觀的歷史遺跡,如土長城、古寺廟、石窟和農村的老房子。那些殘墻斷壁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淋,致使外表的墻壁形成傷痕累累的粗糙感,使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如何把這種直觀的感受通過油畫的表現形式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僅憑傳統的油畫語言去表現這種滄桑的質感是很難達到其效果的,所以我在技法方面嘗試著在畫之前,對畫佈的底子進行肌理上的加工制作,具體方法是:先采用乳膠加明沙(石英沙或沙漠中的沙子),加丙烯顏料和適量的水,用板刷攪拌成稀糊糊狀,然後用板刷在畫佈上塗上兩遍,幹透後。在此基礎上采用油畫刮刀與油畫筆去表現石窟、寺廟、老城墻、老房子的墻面,就會輕松自如、生動自然地畫出那種歷史的粗糙滄桑質感效果。

秋池戲水120x100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作為一位美術傢,您是如何看待繪畫作為視覺藝術的直觀性特征?您認為繪畫在傳達情感和觀者溝通方面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張德育:繪畫作為視覺藝術,它是通過作者采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在二維空間內通過點、線、面去合理構圖、形體塑造、色彩的運用來傳達畫傢對所表達的形象,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因而,直觀性作為繪畫中的重要特征是不言而喻的。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繪畫語言的直觀性存在著品格的高低。所有的繪畫作品,無論是寫實、寫意還是抽象的繪畫作品,在線條的運用、構圖的合理性、形體的塑造,色彩的運用、畫面的節奏、旋律、意境乃至筆觸的運用,厚薄的畫法將會直觀的作用於人的感官,表現出作者的繪畫水平、藝術修養的高低,使人們能夠直接感受到作品的信息和情感。進而評判出此幅作品的高低。

眾所周知,在人類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歷代中外畫傢繪制瞭浩瀚的優秀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對人類認知世界、表達情感和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承文化、傳遞信息、記錄歷史,陶冶人的情操,增強人們的審美能力,溝通與表達、教育啟蒙、娛樂意義、休閑等方面起到瞭重要的作用。繪畫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手段,發揮著其他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著人類情感交流的重要橋梁角色。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作為目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美術傢,您如何理解“培根鑄魂”的意義?中國美術傢應該在美育中肩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張德育:培根鑄魂,是習總書記的希望和寄托,培根鑄魂闡明瞭文化文藝工作的職責使命。這就要求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更多的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英雄的精品力作奉獻給人民。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水平,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