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術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張德育專訪

時間:2023-10-25 13:34:57瀏覽次數:1505

濕地風景60×50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在您的創作當中,是怎麼樣體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

張德育:為瞭贊美烏海,歌頌勞動者,去年十月份,我組織瞭十幾位烏海美協骨幹去當地五虎山煤礦采風,收集創作素材,大傢對這次和礦工的接觸,感受到瞭礦工樸實、積極、樂觀的勞動精神面貌。回來後,

組織瞭15人的創作團隊,準備創作一幅長12米、高兩2米10的巨幅《礦工風采》來贊美烏海,贊美礦工這一代表性的群像主題油畫作品。我作為組織和創作者,為瞭把這幅作品打造出具有“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精品力作,讓大傢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真正把情感投入到創作的全過程中,畫面中描繪瞭47位老中青礦工形象,其中有不少是勞模。在繪制中重點強調礦工的精、氣、神,把當代礦工的精神面貌淋漓盡致的呈現出來。通過大傢近一年的用心創作,較好地完成瞭這幅油畫巨作。曾得到前來烏海寫生的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的高度評價,他說“在美術史上,無論是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反映煤礦工人的作品已經非常多,但是用這麼大的一個群像表達方式,這是第一幅”。這幅作品“讓人能夠同畫傢一樣去感受這個現場,感受你所表達的對象,這幅大作品群像非常深入的表現出烏海礦工的風采”。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以人民為中心,立中國精神之魂、興文化自信之風、紮時代生活之根,應該成為社會主義美術事業的根與魂,您是如何理解“藝術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踐行這一理念的?

張德育:“書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這既是我們的根本任務,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所以,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樹立“藝術為人民”的思想意識。多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繪畫作品。在藝術上要達到高境界,符合藝術規律,能夠鼓舞人民精神,展現時代氣象,並為人民所喜愛的留得下、傳的開的精品佳作。

人民是創作的源泉活水,隻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懈的源泉。多年來,我在擔任烏海市美術傢協會主席期間。每年都要帶隊組織烏海市美術傢協會骨幹會員走進工廠、農村、部隊、大自然中采風寫生,並組織大傢在采風寫生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活動。近年來,許多骨幹會員在寫生創作水平上有瞭長足的進步,創作瞭大量的優秀繪畫作品,許多作品先後入選瞭國傢級、自區級美美術作品展。實踐證明,隻有走向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創作出優秀的繪畫作品。

視平線風景40×30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您認為您當下的美術創作在主題、語言、觀念等層面想要整體呈現出怎樣的面貌或者變化?

張德育:十幾年來,我在繪畫創作中始終堅持走寫實主義的道路,畫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實感的形象,無論是當地的礦工,自然的風景和傢中的靜物,都是我描繪的主題。面對真實的人物、風景與靜物,我都會跟隨自己的感覺走,但這一切都要服從於你的感情,因為盲目的無情感描繪必定畫不出好的作品。繪畫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人與對象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情感,情感沖動會促使我滿懷激情用畫筆來傾訴內心的感受。在寫生創作中。藝術的再現與表現,是我追求的高標準。畫到恰到好處,見好就收,是我作畫的堅守原則。有時,面對你所描繪的對象,跟著感覺走,還是按照所謂的個性風格去表現對象,常常使我內心感到糾結。跟著感覺走,畫面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而個性風格的單純追求,容易產生“千人一面”的畫面語言雷同效果,使觀者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心裡厭煩的感覺。所以,跟著感覺走,追求藝術變化是我所堅持的繪畫理念。

樸實、生動、自然、變化是我追求的藝術面貌。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周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美術傢,代表瞭中國美術的先進方向。在國際交流之中,中國美術應該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如何通過美術展現中國形象?

張德育: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中國產生瞭許多有影響力的中國美術傢,創作出瞭許多精品佳作,他們代表瞭中國美術的先進方向。所以,在國際交流之中,中國美術應該以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特色呈現給全世界的觀眾,帶給觀眾不同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