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術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許振專訪

時間:2023-10-31 11:48:54瀏覽次數:1610

把美術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

許振

為中國美術培根鑄魂

許振,1962年10月生於中國安徽,1986年畢業於阜陽師范大學美術系,1994年畢業於北京畫院高研班,後就職於“北京當代書畫研究會”《中國書畫》雜志社。現為華北科技學院名譽教授、獨立藝術傢。2010年開始“水韻青花”的創作,旨在探索中國畫的當代呈獻。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楊思齊:作為一個獨立藝術傢,您是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之間的關系?您認為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嗎?

許振:這個道理很簡單,沒有傳統就沒有今天,沒有今天也就沒有未來。然而,傳統並不等同於今天,也不等同於未來,它是一種傳承的關系,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一種“綿延”我們如何挖掘傳統藝術中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元素呢?因為傳統並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我們需要保持一種動態的甄別心態,去發現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最具有價值的、來自東方人獨特精神的那種價值,簡單的說就是最具活力的DNA。東西方文化並非對立,而是互補、完善,共同達成世界的文明。因此,在我看來,沒有傳統的當代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當代的“傳統”也是虛無的。

水韻青花01號35x138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楊思齊:您在創作過程中強調瞭心平氣和、順其自然的態度,那麼這種態度對於您的繪畫藝術有何影響?它是如何在您的作品中體現的?

許振:藝術創作涉及到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是純粹的感性表達或者純粹的理性思考,而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我在開始創作之前會通過清潔畫具,保持水的純凈來整理情緒。將雜亂的思緒轉化為空有實無的狀態。這個過程看似是在整理外在的事物,但實際上是在整理自己內心的狀態。這種狀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打腹稿或者胸有成竹,而是去捕捉精神與外在世界相契合的那個點,尋找覺知那個點的發現。當我開始落下第一筆時,就像萬物生長一樣,漸次敞開。直到將自己的感受或想表現的東西形態化的呈現。這種表達或表現並不能用語言完全清晰地描述,它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是一種“間性”的狀態。

水韻青花02號35x138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楊思齊:作為目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美術傢,您如何理解培根鑄魂的意義?中國美術傢應該在美育中肩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許振:就我而言,用"責任"這個詞有些誇大,因為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藝術傢的創作與政治或經濟等其他領域不同,更註重人文關懷和精神的關照。如果簡單地用"責任"來形容,可能會教條化。當然,作為藝術傢,需要有著自覺的、普世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傳遞和挖掘的是真善美。即使我們通過作品表現苦難,這種苦難也並不是為瞭單純展示苦難本身,而是為瞭引發對真善美的向往和當下問題的思考。如果要說有責任的話,藝術傢就應該做到真實、自然、簡單。

水韻青花03號35x138cm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楊思齊:在您的創作和教學當中,是怎麼樣體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

許振:藝術傢的作用不是通過行政命令或外在力量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作品的引導,這種力量是由內而外,是心與心的交流使人們感受到並自然而然地接受"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理念。

北京創榮時代藝術中心楊思齊:以人民為中心,立中國精神之魂、興文化自信之風、紮時代生活之根,應該成為社會主義美術事業的根與魂,您是如何理解藝術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踐行這一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