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繪本如星 綴滿童年的夢

時間:2024-01-02 13:56:17瀏覽次數:884

  繪本《遊園》內頁插圖。受訪者供圖

  青年繪本作者馬鵬浩在創作。受訪者供圖

  青年插畫師劉江萍在繪圖。受訪者供圖

  青年繪本作者吳華超在采風途中。受訪者供圖

  繪本《遊河》過程草圖。受訪者供圖

  繪本《一個仙桃沖上天》內頁插圖。受訪者供圖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原創繪本創作者】

晨霧和鳥聲中,太陽躍出海面,光耀萬丈。金黃的桂花,橙黃的蛺蝶,赤紅的蜻蜓,古老的漁村開啟熱鬧的一天……一傢繪本館內,5歲的小女孩童童剛剛讀完一本名為《日出》的國產繪本。她拉著媽媽興奮地提議,想去海邊看日出。

這或許是親子閱讀場景中平常的一瞬,對《日出》創作者之一、80後插畫師劉江萍來說,卻很珍貴。創作時,她和團隊曾到浙江溫嶺的小漁村采風,歷經多日等待,捕捉到日出東方的壯美一幕。這驚艷瞭創作者的旭日,最終於書頁間噴薄而出。

圖畫與故事交融、碰撞,創造直抵童心的視覺力量——這是繪本(圖畫書)的追求。憑借自己的繪畫,讓孩子們生出“去奔赴一場真實的日出”這樣的美好念頭,是劉江萍投身繪本創作的動力所在。

國產原創繪本同樣迎來一場“日出”。近20年間,國產原創繪本從無到有發展起來,截至2022年,在國內繪本市場中碼洋占比已接近五成。

獨具特色的繪本創作,如磁石一樣吸引著青年創作人。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屬於中國孩子的圖畫與故事,正化作點點啟蒙的星光,綴在越來越多孩子的童話世界裡。

1在繪本裡看見文化中的故土

文圖敘事的童書在我國早已有之,但現代意義上的原創繪本在國內的發展歷史不長。本世紀初,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引進繪本開始占據中國父母的視野,原創繪本市場尚且一片空白。“那時的原創圖畫書既沒有土壤,也沒有開墾者和播種者。”《圖畫書小史》中,在中國推廣圖畫書閱讀的先行者之一阿甲這樣寫道。

寫這句話時的阿甲或許難以預料,短短20年間,這片“土壤”會變得如此火熱,引來眾多年輕的“開墾者和播種者”,萌生屬於中國的“種子”。

“過去很多人隻認國外的繪本,現在我們自己也有非常非常厲害的繪本!而且,中國美的內核,恐怕隻有中國人才能精準表達。”社交媒體上,讀者“琪琪媽媽”推介著她眼中的寶藏繪本——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為主題的《遊園》。她回憶,早些年在眾多西式童話中“淘”到一本中國故事的圖畫書並不容易,現在,講述非遺、傳統文化、祖國風光的繪本早已脫穎而出。

把中國的故土鄉情引入繪本世界,離不開國內新一代青年繪本人的匠心獨運。

“怎麼把聽起來婉轉深情的昆曲畫出來?還得讓孩子看得懂?”這是劉江萍和作者保冬妮創作《遊園》時頗費腦筋的問題。為此,她們巧妙設計瞭一個雙線結構——讓小主人公“我”一邊遊園,一邊聽《遊園》。

開篇,隨著一句“一大早,爸爸撐船帶著我和媽媽去蘇州,我們要去看戲嘍”,小主人公“我”走進水彩園林。這個園林,是劉江萍借鑒傳統工筆重彩技法繪就的。繪本中,花窗、太湖石、雕花門窗等園林造景成為古今穿越的“窗口”,昆曲故事跟隨“我”的視線,在平湖長堤、亭臺樓閣、蒼石古松中上演。

面向兒童的繪本往往篇幅不長,但不意味著能速成,“在畫面之外繪者要付出很多努力”。劉江萍說,為瞭表現《牡丹亭》的韻味,她在梅蘭芳、張繼青的舞臺視頻中找靈感,對比白先勇的“青春版”改編反復觀摩;伴著不同曲藝大傢的唱腔,反復品味湯顯祖的用詞之美。

“春啊,得和你兩留連……”婉轉唱詞從湖面掠過,在桃林間飄散。盡管年幼的“我”很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牡丹亭》,但古典的亭臺回廊、精美的昆曲戲服、多姿的水袖動作,都傳遞著傳統文化的韻致,向孩子發出瞭親近傳統的邀約。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