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柯偉業—— 邂逅中國古畫(人物)

時間:2024-01-18 10:31:31瀏覽次數:1494

  柯偉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辦公樓前。

  柯偉業的中國畫《山水圖》系列之一。

  二〇一五年,柯偉業的碩士畢業作品在浙江杭州潘天壽紀念館展出。

柯偉業(左一)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交流。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雪後的北京大學校園,銀裝素裹,未名湖已經結瞭厚厚的一層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就坐落在未名湖畔。這是一座明清樣式的三層園林建築,三面圍合,屋簷起翹。“這座頗具古韻的建築其實是外國設計師的手筆,也算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見證。”談到自己的辦公環境,美國學者柯偉業(Michael Cavayero)感到頗為自豪。

作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柯偉業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與宗教史跨學科的研究。近期,他憑借其研究成果在全球9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研究基金的獲得者之一。

被中國古畫深深吸引

走進柯偉業的辦公室,空間不大但整潔素雅。辦公桌前懸掛著一幅中國古畫卷軸,尤其顯眼。“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傳)關仝《秋山晚翠圖》的復制品。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幽靜高深、煙霧繚繞的高山,山石的筆法運用瞭‘豆瓣皴’等很多不同的皴法……”柯偉業用很多專業術語詳細介紹著畫作的相關信息。他說,通過欣賞山水畫,即使不出傢門,也能體悟山水,這便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說的“披圖幽對”“臥以遊之”。“希望我也能在‘臥遊’中修身養性,感知古人的文化與審美意境。”柯偉業說。

由中國古畫談到自己的人生經歷,柯偉業笑道:“這是一個大傢都特別感興趣的話題。”1987年,柯偉業出生於美國紐約市。自幼學習藝術的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已具備瞭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在高中時期的一堂關於東方藝術的課程中,柯偉業第一次接觸到瞭中國古代繪畫。柯偉業說:“我當時看到的是梁楷等南宋畫傢的‘簡筆’作品,這些作品運用瞭簡約且凝練的筆法,恰到好處的水墨層次,一蹴而就,渾然天成。筆墨雖簡,但其迸發出的生命力讓我無比震撼,這與西方盛行的當代藝術表達風格大為不同。我便意識到,在這些畫作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深厚意涵。”

自此,柯偉業從未停止過對此問題的思考,他開始大量搜集關於中國古畫的資料。當時還在讀高中的他,鼓足勇氣,多次聯系並請教瞭美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學傢高居翰(James Cahill)先生,表達瞭自己對中國畫的學習興趣。後者鼓勵他親身前往中國學習,進行實地研究。

如果說柯偉業與中國藝術的結緣是一種偶然,那麼他日後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則是出於其明確的個人志趣。柯偉業本科就讀於紐約大學藝術系。2007年,他作為紐約大學交換生第一次來到中國,用近半年時間系統學習漢語。他的中文名字“柯偉業”,就來自於當時的漢語老師,並一直沿用至今。半年的學習雖然不長,但已讓柯偉業真正涉足瞭這片他向往已久的土地,為其後在中國的藝術研究與實踐播下種子。

此後,柯偉業曾到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進修,瞭解那些流傳到日本的中國畫以及它們在當地的演變。“在日本,我看到很多畫作在表現與形式上的變化和差異。從中我越發感到,畫作背後的精神內涵才是支撐作品的關鍵,探尋這些畫作及其創作者背後的思想源流,才真正具有研究意義。”柯偉業說。

畫“地道”的中國畫

2011年,柯偉業第二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走進宋畫的重要創作現場之一——浙江杭州,在中國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碩士期間,柯偉業就讀於國畫系山水專業,導師對他提出瞭一個要求:畫出一幅地道的中國畫。“何為‘地道’?在我看來,不僅指視覺層面與古畫相似,更是畫作背後與古代藝術傢們的‘心有靈犀’。”柯偉業認為,除瞭筆墨技法,中國畫還蘊含著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那些內心清凈、對藝術無限虔誠的藝術傢的作品才會真正直指人心。

翻開柯偉業的繪畫作品集,裡面既有典型的古意山水,比如《巖澗江川圖》,還有用手指代筆作畫的指墨作品,比如《溪山飛瀑圖》。柯偉業曾在蘇州博物館的展覽中,看到清代隱士高其佩的指墨畫真跡,感觸頗深,後來不僅找出其著作研讀,也嘗試指墨創作。“在日常練習中,我會在學習不同時期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研究與理解進行創作。”柯偉業說,學習中國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長期的讀畫、臨摹、總結與思考之後,才能潛移默化地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