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尋畫境 天然得真趣

時間:2024-03-19 10:47:40瀏覽次數:1709

 

  十詠圖(中國畫) 張先

  《十詠圖》中的四角攢尖頂方亭

  灌佛戲嬰圖(中國畫) 蘇漢臣

  鷗波亭圖(中國畫) 趙孟頫、管道升

  《鷗波亭圖》中的植竹場景

  《四景山水圖》中觀湖平臺上的太湖石峰

  四景山水圖(中國畫·局部) 劉松年

“別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傢石崇所作《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別業意指“別處之業”,也就是第二居所的意思。唐代是文人別業的發展高峰,彼時“公卿近郭皆有園池,以至樊杜數十裡間,泉石占勝,佈滿川陸……”唐代早期營建的別業多宏大豪奢,中唐以後日趨小型精雅,追求壺中天地的文人氣韻。時至宋代,別業之風更盛,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間建園著書、詩文酬唱,樂此不疲。文人性在宋代別業中得到瞭充分體現,使其擁有瞭更多簡遠、雅致之氣,呈現出“文心畫境”的獨特風貌。

“吳興”為湖州古稱,自三國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兩宋時期,上承隋唐下啟明清,商業繁榮,文化興盛,“四方士大夫樂山水之勝者,鼎來卜居”,留下瞭眾多名園佳構,形成瞭以山水澤地園居為主的別業集群。遊居吳興的文士們徜徉於太湖苕溪之畔,登遊在玲瓏西塞之間,或著書立言,或閑適自娛,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同時,與這片山水一起,造就瞭吳興文人別業的文化風韻與永恒魅力。

攬景入懷的空間佈局

吳興河網交織、山水清麗,文人別業在立園之初便十分重視與周邊自然環境的融合,以近水為界、以遠山為畫,呈現出開放疏朗的外向型空間佈局特征。如莫氏蓮莊、北村別業、倪氏園、趙氏菊坡園等均以遠景因借取勝。

這樣的佈局特點在北宋張先的《十詠圖》中有直觀的體現。該畫作描繪瞭北宋慶歷六年吳興太守馬尋宴六老於南園的情景,畫面以橫軸形式展開,采用並不常見的對角線構圖,營造出較強的空間縱深感。南園別業作為近景被放置於畫面的右下方,大部分的畫面則留給瞭遠山近水。畫卷中,南園別業成為觀賞的視覺起點,園中一座重簷歇山頂樓閣以及架設於水面之上的四角攢尖頂方亭更是強化瞭畫中人與景的觀望關系。可見,在宋人心目中,居住空間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視野所及的外部景觀才是人居此地的核心價值。這種空間佈局模糊瞭別業的內外邊界,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反映出宋代文士“寄身於一壑之內而遊於天地之外”的超然心境和“納萬千外景以就內園”的營造理念。

巧思獨具的掇山置石

《癸辛雜識》雲:“蓋吳興北連洞庭,多產花石,而卞山所出,類亦奇秀,故四方之為山者,皆於此中取之。”吳興是太湖石的重要產地,文人別業多以石景聞名,最負盛名的當數“萬石環之”的葉氏石林精舍。宋代詞人葉夢得將其別業建於卞山之南,“朝暮林壑間,搜抉出怪珍。”同時,葉夢得對於山石環境的改造不是被動地適應石林的地貌特征,而是主動地去發現美,創造美,讓人文之美與自然之奇融合共生。這種在自然山石基礎上的加工可以視作一種“微整形”,是宋人獨特的園林審美在自然山水中的一次生動實踐。

此外,南沈尚書園“池南豎太湖三大石,各高數丈,秀潤奇峭,有名於時”則是湖石孤置、平地起峰的營造典范。相比於前代累土成山的手法,宋代文人在別業庭院中平地立石成峰日趨普遍:將太湖巨石獨立於地面,突兀而起,如飛來之峰。以一丈石象征萬仞高峰,達到“遠望老嵯峨,近觀怪嶔崟。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的效果。我們在一些宋畫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場景,如北宋蘇漢臣的多幅“戲嬰圖”中,均有孤立的石峰立於庭院之中;再如南宋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之夏景卷中,觀湖平臺之上,左右各立一座太湖石峰,與南沈尚書園中的南岸石景如出一轍。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