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

時間:2023-07-24 11:20:48瀏覽次數:1151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每個時代的龍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征:商周龍神秘莫測,春秋戰國龍變化多端,秦漢龍威武剛勁,魏晉南北朝龍飄逸灑脫,唐代龍華美富麗,宋明龍威嚴至尊。歷經數千年,其體態雖然變化無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從形象到內涵,龍始終代表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代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共處,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意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民俗生活之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本刊特邀文化、民俗和考古學者與您共話“龍”的意象,在追古溯源中讀懂“龍”的前世今生。

訪談嘉賓: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

遼寧省紅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傢、朝陽師專教授雷廣臻

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井巖

1.“龍”文化的追古溯源

記者:“龍”是圖騰崇拜的產物,後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代表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淵源久遠,並且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一直影響至今。可否結合您的研究,說明“龍”的起源、演進與發展歷程?

紅山文化C形龍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林繼富:結合歷史文獻研究可知,龍的起源與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有關。《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記載伏羲“蛇首人身,有聖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後世傳說中龍的形象。也就是說,伏羲與龍有緊密關系,中華民族對伏羲的崇尚就包含瞭對龍的崇拜。

郭大順:據考古界最新的成果,龍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近萬年。最早的龍以堆塑手法成形,如遼寧省查海遺址的石堆龍,內蒙古自治區興隆溝的豬首擺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群。查海還有浮雕龍,內蒙古小山遺址有刻劃龍。到距今5000年前後,凌傢灘、崧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都有玉龍發現,而以紅山文化玉雕龍最為多見,紅山文化還有彩畫龍和泥塑龍。

由此可知,早期龍在多地區都有發現,但有主有次。遼河流域的龍,起源早、類型多、成系列,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已較成熟,並對夏商及後世龍的演變影響深遠,是中國龍起源的主幹。

李井巖:“龍”起源問題是龍文化研究的根本,是探索“龍”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關於“龍”起源是真實物還是想象物,眾多專傢、學者從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進行瞭廣泛的研究。

西周虢仲墓出土的龍形玉佩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從考古發現看,新石器時代是龍崇拜現象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各地先後考古發掘出各種不同的龍崇拜遺物和遺跡。遼河流域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龍紋陶片和蛇銜蟾蜍陶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龍形象,已經具備中國龍形象的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基本特征,可以說是龍崇拜之源。再從稍晚各地出土的各種龍形象看,新石器時代產生的龍崇拜與農業生產有關,生動地表現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從查海文化時起,龍崇拜便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伴相生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

2.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

記者:眾所周知,“龍”的形象集合瞭多種動物形象。

郭大順:是的。聞一多先生以為,龍是以蛇為本體,又融合瞭“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是因為“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並與融化,便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瞭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考古發現確也證明,史前時期的龍已是多種動物的“龍化”,如熊龍與豬龍。更有多種龍化動物的組合,如內蒙古小山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的鳥龍、鹿龍與豬龍,凌傢灘和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龍與鳳組合的玉飾,特別是龍與花(華)的結合,被認為是從中原到北方更為廣闊區域古文化的結合,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集中體現。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