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探向深海

時間:2023-10-20 09:42:01瀏覽次數:1186

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出水的龍泉青瓷國傢文物局提供

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出水的測深錘國傢文物局提供

10月19日,國傢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發佈會上,通報瞭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考古成果,展示瞭我國在水下考古取得的最新成績。

深海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

今年,國傢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借助海洋物理探測和載人潛水器等深潛技術與設備,確認瞭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分佈范圍和遺物分佈情況,並對兩處沉船進行瞭三維攝影拼接及激光掃描等資料記錄工作,取得瞭豐碩成果。

國傢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調查中使用瞭長基線、慣性導航定位系統和柔性機械手,以及潛載抽沙、吹沙裝置等多種新型技術和裝備。特別是長基線的使用在國內是首次,長基線佈置完之後,對遺址的測繪和測量可以精準到米級。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項目考古是全球註目的深海考古成果,是南海考古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最為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海洋考古載人深潛技術完美結合的典范,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走向蔚藍深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薑波如是說。

得益於科技創新、設備改良,位於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的元代沉船考古發掘,實現瞭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的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瞭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發掘過程中,采用瞭很多新科技、新手段進行精細化發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浩舉例說:“比如,纜繩在水下已經泡瞭數百年瞭,非常脆弱,我們就用環氧樹脂碳纖維佈在水下加固脆弱文物,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層硬殼,再把它整體提取出水,出水後再進行拆解,以便最大程度保證出水文物的完整性。”

科技在保護水下文物的同時,也保護著水下考古隊員。考古隊通過水下隊員的實時定位系統,結合天氣、海況的監測設備,時刻關註考古隊員在水下的深度、位置、狀態,以確保隊員在水下的安全。

沉船遺址實證海絲繁榮

沉船、船貨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的發現,為我們還原千帆競發、梯航萬國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盛景。

據宋建忠介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據推測是從福建或廣東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據推測是從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裝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一去一回兩艘船,年代相近,且遺址距離也很近,都在同一航線上,極為難得。它們再現瞭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航線航路、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於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薑波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滿載船貨且保存完好,既展現瞭中國古代商船揚帆出海的情景,也勾勒瞭中國商船滿載歸航的歷史畫卷,同時還完整呈現瞭沉船過程和海船遺址的形成過程,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考古與海洋史研究價值。”

據陳浩介紹,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發掘出水文物主要為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與船上生活、航海相關的文物。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餘件,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元代晚期,是目前出水龍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龍泉瓷器大量外銷的典型代表。結合溫州朔門古港的考古發現,專傢推測這艘沉船可能是從溫州港出海前往東南亞的民間貿易商船。

據瞭解,福建沿海水下遺址有近50處,其中漳州海域有10餘處,聖杯嶼沉船是福建發掘的第五艘沉船。這些珍貴的水下遺跡實證瞭福建及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和節點。

出水文物還原甲午海戰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