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造 園為心居

時間:2023-04-17 10:07:05瀏覽次數:1786

滄溪圖卷文徵明故宮博物院藏

林榭煎茶圖卷文徵明天津博物館藏

茶事圖不僅可以表現內容繁多的茶事,也體現著以茶會友的雅事。畫面中,籬墻圍繞的院落內,一人憑欄遠眺,童仆悉心烹茶,不遠處友人正持杖而來,一派閑適愜意、文雅清幽的園居生活圖景。圖中山石以花青、赭石賦染後,再以焦墨幹筆反復皴擦,墨色厚重,層次豐富。

蕉林酌酒圖陳洪綬天津博物館藏

此幅是陳洪綬晚年人物畫代表之作,描繪一位高士在蕉林獨自酌飲的情景。高士倚案而坐,舉杯獨飲,神態閑適。兩位女子在旁,一位正拾花煮酒,另一位高捧著酒壺款款而行。

畫中陳設的器物如鼎與壺等,皆為文士生活中的常見之物。“瘦、皺、漏、透”的湖石,古樸的幾案,厚重的書函,精美的青銅爵、盍等,反映出主人是好古博雅之士。全圖勾線染色未用皴法,體現瞭中國畫的線條之美。

玉溪夢隱圖張培敦蘇州博物館藏

畫傢以清雅筆法繪青山微聳,溪流環繞。山中有一石洞,洞口四周繁花盛放,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禁要循著山勢去找尋石洞那邊的世界。在畫卷另一側,似“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茅屋之中坐著幾人,仿佛在談論著什麼。畫面如夢境般寧靜淡然,令人心向往之。

西園雅集圖李士達蘇州博物館藏

【藝境觀象】

秉持高潔、尋覓風雅的文人士夫,在群山樹林間與清泉頑石相伴,於園林中安置自己內心世界的一方凈土。隱與仕、物與心,連接著中國文人的精神內質,也是中國園林延綿千年的理由。

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的“信有山林在市城”展覽,以明代書畫傢文徵明的詩句為題,聯合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重量級文博單位,展出自元代以來的古代書畫作品48件套。趙孟頫、戴進、周臣、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陳淳、仇英、陳洪綬、石濤等名傢之作,仿若一扇扇可窺中國文人園林生活的菱窗,移步異景,引人展開一場身臨其境的遊園之旅。

林木蒼鬱,山巒幽靜,居所“滄溪”隱於湖山之中。近處小橋流水,有高士或策杖獨行,或靜坐扁舟。《滄溪圖卷》是文徵明75歲時為友人吳儔所作的別號圖,勾皴與渲染結合,敷色冷逸,頗有蒼古之氣。吳儔辭官後歸隱老傢荊溪之上,自號滄溪居士。文徵明不僅在《滄溪記》一文中以水格物,以物品人,喻示吳儔居官清廉,更是以此為藍本在《滄溪圖卷》中傳寫出仕宦文人書齋庭園的清幽景致和其高隱達觀的生活意趣。

北京畫院美術館藝術總監王亞楠介紹,參展作品並沒有按照創作年代排序,而是希望觀眾能夠由遠及近,在看到山林丘壑中的園林景象後,像訪客一般步入園林,觀物賞景,看一樹一石,看盆栽與魚塘,而後閑居其中,體會清風與明月,感悟近水與遠山。

於園中遊山玩水、賞月對弈,詩酒唱和、書畫譴興……園林不僅是古代文人生活的居所,也是他們交遊的空間。眾多傳世的雅集圖像,為此提供瞭珍貴的史料。《西園雅集圖》便是明代畫傢李士達根據這一經典母題繪制的“名園留像”。

西園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府邸,宋時文人墨客多雅集於此。元豐年初,王詵請畫傢李公麟將自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晁補之以及僧人圓通、道士陳碧虛等人的交往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繪成《西園雅集圖》。或揮毫作畫,或吮筆構思,或談禪論道,或撫琴唱和,以工筆重彩刻畫的5組共22個人物神態各異,並以樹石或小橋自然分隔,又借童仆的回首反顧使各組之間呼應相連。“托情寄縑素,聊即今日事”,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仿佛能照見千年前的絲竹管弦、吟唱歡笑。由於畫中人多為翰苑奇才,後人景仰之餘紛紛摹繪,使之成為中國美術史上不斷被描寫的主題。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