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些“逆襲”的老手藝

時間:2023-06-27 10:48:32瀏覽次數:1128

當人們在一門手藝前冠以“老”字時,這門手藝通常底蘊深厚、精妙絕倫,但有時也意味著它“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甚至面臨存續方面的困境。

對手藝來說,時間亦敵亦友。有的在歷史長河中日趨式微,有的隨著時間飛逝涅槃重生、乘風再起。生存還是毀滅?這是所有手藝不得不面對的命運。

掌握其命運的,唯有手藝人。

“我們出生時,許多傳統手藝的式微之態已有苗頭;我們長大成人後,傳統手藝的僵局已經打破,很多已完成‘逆襲’!”采訪時,青年非遺傳承人的豪情壯志令記者動容。

在時代大潮中,他們為老手藝插上科技的翅膀,為傳統美學搭建虛擬世界的舞臺,讓“高冷”藝術走進日常……他們總有新鮮、接地氣的創意,讓老手藝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生存空間,在藝術審美和經濟收入之間找到平衡點,締造著屬於一根繡線、一根竹絲、一塊銅板的傳奇,講述著文化物件裡的中國故事,反映著一個民族對過往的追思、對未來的追尋。

張雪的蘇繡團扇“鳳凰於飛”。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殷瑛在手包上設計並編織瞭竹編紋樣。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師古不泥古

2018年的一個傍晚,蘇州90後青年張雪正在湖邊散步。抬頭遠望,天邊一朵飛鳥狀雲彩抓住瞭他的眼球,他隨手拍下這景象並分享在社交媒體。出於一名蘇繡繡郎的職業習慣,他寫道:把它繡出來可好?

這個無心的自我提問,要認真作答。一傢遊戲公司主動聯系張雪,希望他根據這張照片設計一把團扇。那時,張雪做瞭快十年繡郎瞭,這是他第一次有機會在虛擬世界裡展現蘇繡之美。

設計,幾易其稿;技法,反復推敲。他對扇面上金鳳凌空的設計很滿意,但仍遇到難題——如何呈現背景中星光滿天的效果?張雪決定將緙絲與蘇繡結合起來。

“許多‘寶藏’傳統手藝都有自己的特長。迷茫時,我常常會從它們當中尋找靈感,也向其他的手藝人借力。”張雪請一位蘇州緙絲的手藝人制作瞭緙絲的扇面。扇面上,黑線鑲瞭金線。燈光照射下,扇面出現瞭繁星點點的效果。

在緙絲扇面上繡花,又是難題。“繡線太粗,畫面粗糙;太細,繡線容易被緙絲的底料割斷。”整個繡制過程,張雪“如履薄冰”。給繡制難度做加法,於張雪而言已是傢常便飯。他還將手藝“寶藏庫”裡的蘇式制扇、榫卯結構、宋錦用在瞭這把團扇上。

最終,這把“鳳凰於飛”團扇在遊戲中與玩傢見面。張雪對遊戲制作方提出要求:當玩傢拿到道具時,一定要把團扇所涉的非遺技藝呈現出來,讓玩傢在遊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的00後學生紀天翔和張雪一樣,把各類傳統手藝視作寶藏。2022年,紀天翔開始跟隨該校藝術學院教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丁曉飛學習景泰藍制作。“老師常說傳統手藝太豐富瞭,我們永遠都學不完。”剛入行的紀天翔,把丁曉飛不斷向各類傳統手藝學習的囑托牢記在心。

紀天翔向記者分享瞭一個故事:2016年,丁曉飛承擔瞭為海軍某部隊艦船制作景泰藍艦徽的任務。傳統的景泰藍工藝在處理圖案中的大片空白時,會用掐絲在圖案底部繪制雲紋、回字紋等分割空白,減輕施釉難度。但艦徽的圖案不能隨意更改,於是丁曉飛轉變思路,轉而使用鏨刻工藝打制金屬胎,鏨刻的輪廓線起到瞭和掐絲工藝底紋相同的效果。

“能夠熟練掌握鏨刻工藝的人並不多見,聽到老師講解這件作品時我心生敬佩。”紀天翔深知,丁曉飛能在遇到問題時見招拆招,離不開多年來的全面學習。他也感到幸運,能在青春年少時,遇到這位“一專多長的老師”,為他的學藝之路“扣好第一粒扣子”。

非遺“長”在生活裡

2008年,來自四川省青神縣的殷瑛帶著她的竹編作品來到北京奧運“祥雲小屋”,向世界各國友人展現傢鄉這項非遺技藝的魅力,可現場的狀況讓她有些心急。

經過竹編展區的參觀者,在對竹編畫贊嘆之餘,還會討論這畫的材質究竟是什麼。絲線、藤、草、塑料……五花八門的答案讓殷瑛急得“上火”。“我說是竹子,他們都不信!”講起這段經歷,殷瑛依然激動。這趟北京之行,讓這個生長在竹編世傢的80後青年,開始思考竹編的推廣和傳承問題。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