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抗美援朝戰爭電影回顧 藝術更迭 精神永續

時間:2023-07-26 15:43:54瀏覽次數:1477

近年來,抗美援朝影片以承擔重大國傢文化使命的重要身份,迎來瞭新一輪的創作高潮。在影片數量創下新高的同時,新的抗美援朝電影的內容與品質也經受瞭市場和觀眾的考驗。這些影片在藝術手法、制創水準上較此前有瞭較為明顯的躍升。2020年上映的《金剛川》劇照

2022年上映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劇照

1956年,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真實戰史改編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上甘嶺》問世。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70年來,抗美援朝戰爭電影作為這場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銘文,始終承擔著以唯物史觀構建主流歷史敘事、弘揚愛國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文化職責。《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代表作,更是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永恒的“旗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振奮人心、凝結力量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新主流電影”的崛起,《金剛川》《長津湖》等抗美援朝題材作品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回觀眾視野,並展現出瞭較強的生命力與感召力,逐步拓新瞭該題材作品的藝術風格與美學范式,愈發受到當下觀眾的關註與認可。

“為瞭勝利,向我開炮!”

——愛國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永續傳承

1952年,毛主席在得知上甘嶺戰役的慘烈戰況後,指示有關部門要將志願軍將士英勇戰鬥的先進事跡拍成電影,在全國范圍進行廣泛宣傳。經過老一輩電影人近四年的努力,1956年,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真實戰史改編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上甘嶺》橫空出世,並隨之掀起瞭一次空前的抗美援朝主題影片創作熱潮。從1956年至1978年,湧現瞭一批如《長空比翼》(1958)《友誼》(1959)《奇襲》(1960)《三八線上》(1960)《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兒女》(1964)《碧海紅波》(1975)《激戰無名川》(1975)《飛虎》(1978)等十餘部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此外《斬斷魔爪》(1954)《鐵道衛士》(1960)等同時期影片亦構建於抗美援朝戰爭背景之下。

這一股延續瞭20餘年的創作熱潮表明:英雄的時代賦予瞭藝術創作不絕的靈感,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敢打必勝的錚錚鐵骨為電影作品提供瞭最堅實豐滿的素材來源。

對抗美援朝戰爭電影的研究無疑要放在中國電影史的大框架之中。新中國戰爭片通過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回溯,完成對於新生國傢、新生政權正義性、合法性的建構,抗美援朝戰爭電影對於彼時剛剛結束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影像敘述,自然承襲瞭同樣的戰爭書寫模式。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此時期抗美援朝戰爭影片的現實主義風格明顯區別於同期的《小兵張嘎》《平原遊擊隊》等帶有一定喜劇色彩的抗戰題材影片。抗美援朝戰爭電影將志願軍英雄近似真實地還原於極度失衡的武器配比和極度殘酷的戰場絕境中,追憶他們戰勝敵人的艱難過程,彰顯瞭英雄個人或群體為瞭和平與正義而敢於犧牲的壯舉。《英雄坦克手》中裝填手王大鋼為掩護坦克,以自己的身體為誘餌吸引敵人炮火;《烽火列車》中李長閣為救整個列車組,以吸引火力的方式將燃燒著的車節脫鉤……殘酷的書寫並不是抗美援朝戰爭影片有意追求獨樹一幟,而僅是將真實的戰場、真實的事跡進行瞭藝術化再現與描摹,相對直接地搬映至大銀幕上。由此也折射出,抗美援朝真實戰場環境之險惡、鬥爭之酷烈、生存之艱辛在中國革命史上都是罕見的。

生命是個體最寶貴的東西,為瞭國傢民族而舍棄生命、慨然赴死,是對愛國主義精神最有力的彰顯。正如《英雄兒女》中王成那句最具代表性的“時代之音”——“為瞭勝利,向我開炮!”這鏗鏘有力、氣吞山河的八個字,凝結著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更代表著人民志願軍“生的永恒”,這也成為70年來抗美援朝影片跨越時代、永續傳承的重要主題。

“這場戰爭給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給你們和美國人民帶來的又是什麼呢?”

——人道主義的追求與傳達

進入1980年代後,《戰地之星》(1983)《神龍車隊》(1992)《鐵血大動脈》(1998)《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北緯三十八度》(2000)《邱少雲》(2010)等抗美援朝戰爭電影中出現瞭對於戰爭更多元、豐富的藝術表達,在精神內涵方面也展現出對戰爭倫理、道德立場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新思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