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學的傳承與發展 讀楊成凱《古籍版本十講》

時間:2023-07-31 14:56:21瀏覽次數:1629

《唐女郎魚玄機詩》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資料圖片

《十竹齋箋譜》明崇禎十七年胡氏十竹齋刻彩色套印本。資料圖片

《杜工部草堂詩箋》宋刻本。資料圖片

《古籍版本十講》楊成凱著中華書局

【讀書者說】

楊成凱先生的遺著《古籍版本十講》經由向輝整理,在中華書局出版瞭。全書分十講,分別介紹瞭宋、金、元、明、清刻本以及活字本、抄本、批校本、叢書的鑒賞與收藏,最後論述瞭古籍的初印與後印,還談到瞭古籍的價值與收藏觀。通過本書我們可以體會到楊先生深厚的版本學素養,楊先生用大量的實例讓我們明白應該如何學習版本學。

當代有代表性的版本學傢

楊成凱先生收集古籍時間長,經驗豐富。倘若沒有經眼各種類型的古籍,我們就不能對古籍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解釋,也就不能正確鑒定古籍的版本。我們鑒定古籍,除瞭要看它的外部特征外,還需要在內容上取得旁證,這不是隻靠數據庫就能解決的,勢必要博聞強識,才能夠提供有力的證據。而楊先生對古籍內容有精深的研究,往往能提供別人註意不到的證據。

另外,他善於捕捉古籍版本的特殊性,發現不同印本之間的不同線索。古書上的一些現象,一般人不註意,經過他的闡釋,就構成瞭證據。楊先生不僅是藏書者,更是讀書者和研究者,因此他特別註意版本的先印與後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就很重視古籍的先印後印,但對於內容的挖改修補註意不夠。楊先生之所以重視先印後印,是因為不同印本之間文字會有差異,而文字的變化會影響對古籍內容的閱讀與理解。楊先生對古籍版本和內容的學術研究都達到瞭較高的水平,清代以來,這樣的學者還有阮元、張元濟、張宗祥、謝國楨、黃永年等人。

中國歷來有收藏專門古籍的傳統,如李開先對詞曲類古籍的收藏,謝國楨對晚明史籍的收藏。楊先生則收藏瞭大量的詞學古籍,這在本書所舉的例子中有集中體現。楊先生不在大圖書館工作,在經眼大量古籍這個問題上,也許不占太多優勢。但是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他所達到的高水平,在當代是屈指可數的。楊先生在繼承中國版本學的優秀傳統方面做到瞭忠實而深入,又通過縝密的思考和對規律的總結提出瞭創新性的理論和方法,對文化傳承發展有重要啟發。可以說《古籍版本十講》是代表當代前沿水平的版本學專書之一。

版本學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的典范

楊成凱先生能將版本學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本書有如下特色:

重視版本的先印後印。本書第十講專門講古籍的先印後印,除此之外,其他章節中涉及這個問題的實例也比比皆是。如楊先生指出雅雨堂本《唐摭言》有初印本和修版重印本之分,蔣光煦使用朱彝尊藏本校初印本《唐摭言》,而葉德輝指出蔣校有誤,實際葉氏所用乃後印本,二人不察,遂致南轅北轍(第429頁)。正是因為關註先印後印的問題,楊先生也糾正瞭學界一些流傳已久的謬誤。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引鄭德懋《汲古閣刻板存亡考·四唐人集》下雲:“相傳毛子晉有一孫,性嗜茗飲。購得洞庭山碧羅春茶,虞山玉蟹泉水,獨患無美薪。因顧《四唐人集》板而嘆曰:‘以此作薪煮茶,其味當倍佳也。’遂按日劈燒之。”此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後世學者爭相引用。可是據楊先生考證,此事純系訛傳,《四唐人集》的書版與《詩詞雜俎》後來同歸吳門寒松堂,今有寒松堂印本為證(第208、223頁)。

重視詞學文獻。楊先生在詞學方面收藏瞭不少珍貴典籍,有很高的詞學造詣。因此本書中楊先生列舉的例子有很多是和詞學文獻相關的。如清光緒十九年王鵬運四印齋影宋刻《花間集》,“學界皆信為影宋善本,其實王本行款時有更動,文字更多出入,所補缺葉既無說明,也不可據,稱之影宋,未免厚誣此本。”(第61、248頁)又如“雍正三年(1725年)項絪群玉書堂刻《絕妙好詞》出自康熙柯氏刻本,由於校勘粗疏,多有訛誤。厲鶚、查為仁不察,據以作箋。”《絕妙好詞箋》乾隆以來一再翻印,以致項本的一些錯誤沿襲至今,學者不可不知(第282頁)。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