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沖破陰霾:審視教育的力量

時間:2023-08-24 10:20:41瀏覽次數:1665

教育獲得——生命的重建

不論人種、不論國傢、不論地區、不論男女,教育始終都是構建生命之樹的土壤、雨露與陽光。當你走近,教育不會阻攔,它會敞開懷抱正面相迎。缺失教育16年的塔拉逃離傢庭來到楊百翰大學,她遇到瞭會告訴她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的室友羅賓;她遇到瞭推薦她去劍橋留學的猶太歷史教授克裡博士;她遇到瞭幫她解決學費問題的導師斯坦伯格。即使塔拉有一個復雜且壓抑的原生傢庭,即使她缺失瞭16年的正統教育,但當她選擇接受教育時,教育便會溫柔地撫平她心中的創傷,給予她成長為獨立個體的機會。

福柯曾提出“關懷自身”的概念,高宣揚教授在《福柯的生存美學》中解讀到“關懷自身”是對待自身、對待他人以及對待世界的態度。“......關懷自身也是人生過程中對自身、世界、他人和歷史進行關註和觀看的某種形式。”一個生命體,在觀看的形式中瞭解歷史、理解世界、領會真理,當他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內在的真我後,才能成長為自由的獨立生命體,其中教育就是提供觀看途徑的便捷通道。

塔拉來到楊百翰大學是為瞭學習音樂,在她小得可憐的認知裡,成為教堂唱詩班的指揮員就是最大的理想。傢庭教育的局限讓塔拉生活在這樣一片與世隔絕的地方,塔拉就如同《桃花源記》中的先民——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人生軌跡的轉變發生在西方藝術課上的一個提問:“‘Holocaust’(二戰時期納粹黨對猶太人進行的大屠殺)是什麼意思?”在那一刻,塔拉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認知局限跳脫出瞭巴克峰上的教堂、產房、垃圾場,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有猶太人、納粹、大屠殺這樣的歷史事件,才為她成為哈佛歷史學教授埋下可能的種子。塔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試圖擺脫原生傢庭遺留的束縛,逐漸建立對他人、對歷史、對世界的自我看法。

前17年的錯誤傢庭教育與塔拉朝夕相處,逐漸內化為她的價值準則,形成瞭後來那個被塔拉隱蔽在心底的17歲小女孩。塔拉是不幸的,但同時又是幸運的,因為在17歲那年她像一隻勇敢的鳥飛向瞭自己的山。從楊百翰到劍橋再到哈佛,塔拉成為瞭站在金字塔尖的歷史學者,這時回過頭來她才能以獨立的自我價值觀微笑著接受那個17歲的自己,那個逃離巴克峰的小女孩。當塔拉為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畫上完結的句號,代表著她已經能悅納生命給予的不幸,坦然接受他人的救贖,勇敢地忠於自己的內心,不悲痛自己童年遭遇的不幸,不批判強勢又或是漠視的父母兄弟,不後悔自己做過的決定,這就是教育給予塔拉的一種能以抽離自身的眼光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跡的能力,這就是成為獨立個體的標志。

塔拉就像一隻不羈的鳥,在17歲那年逃離瞭崩塌的生命廢墟,追逐自由,勇敢堅毅,她穿過荊棘繁密的逃離之路,尋求自由的樂園和安棲的駐地。教育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獨立生命體,讓她不用依附他人,可以淡然地尋求幫助、可以坦率地與人交往、可以怡然地接受原生傢庭帶來的風雨、可以積極地爭取權益、可以愛一個人卻仍然選擇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