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話習俗

時間:2023-09-19 09:24:11瀏覽次數:920

在我國農歷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古人對於中秋的重視,僅次於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頓生無限遐想與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賞月、玩月、吃月餅、觀燃燈……古人過中秋的儀式感,也在這份隆重與期待的心緒中盡數體現。

中秋源於“祭月節”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節”,也就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在秋季祭祀月亮。當時,月亮被視為豐收的象征,人們會在秋季收獲之後,祭祀月亮以表達對豐收的感謝和對未來的祈求。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瞭一種民間習俗,也就是後來的中秋節。

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中秋賞月風俗在唐時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賞月的詩句。如唐代劉禹錫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寫下的“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就將人們的玩月之情洗練而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傢?”其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風俗。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從現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與傢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到瞭中唐時期,尋常百姓傢庭才開始興起聚會、宴飲、祭月等習俗。

唐代的玩月,天子和重臣可以在宮中玩,《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蘇頲與李乂對掌文誥,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於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為瞭玩月,唐玄宗和大臣可以在夜晚撤去照明的燈燭。

詩人和地方官員可以在庭院、山頭、河邊、寺廟隨意地玩,白居易的《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玩月之事,讀起來讓人頓感友情四溢:“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唐代賞月之餘還流行“女子拜月”。唐代詩人李端的《拜新月》一詩中“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描寫的就是這一場景。每逢中秋之夜,女子們都會在香案上擺好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點燃紅燭,拜祭月亮,祈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宋代玩月鬧通宵

在唐代賞月風行的基礎上,宋代中秋節過得更為熱鬧。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傢傢無酒,拽下望子。”中秋節到來之前,已進入合理約酒期。店傢也毫不客氣,紛紛豎起雕繪有花頭的畫竿,掛出“醉仙”字樣的錦旗,以招攬顧客。效果當然是顯著的,這幾日,食酒之人紛至沓來,往往是“正晌午的午未時分”,傢傢便無酒可賣。孟元老又寫:“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宋人終究還是熱愛生活的,飲酒之後,未時剛過,帶上街邊剛剛送到的大閘蟹,提上幾袋葡萄、橙子或其他新鮮水果回傢小憩。

幾日過去,中秋節終於到來。這一天,酒樓、店傢都會重新佈置一番,拿出新啟封的好酒來賣,果鋪前更是堆滿瞭新鮮佳果。夜市人馬喧鬧,百姓們登上樓臺觀月,一些富戶人傢則會在自傢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同時擺上美食、安排傢宴。即便是住在陋巷裡的人傢,也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饌,慶祝節日。

孟元老繼續寫道:“中秋夜,貴傢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宋代除繼承瞭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當時顯貴之傢搭建並裝飾起高臺低榭,舉辦“中秋晚會”,各類樂器一齊演奏,聲音鼎沸,遠處即可聽到笙竽之樂,直至深夜。普通人傢則會去到酒樓,占下座位,飲酒賞月。這一夜,夜市人生嘈雜,“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