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一口重陽糕的滋味

時間:2023-10-18 10:01:43瀏覽次數:1522

秋風乍起,佳節又重陽,也到瞭吃重陽糕的時候。

別看今日物質豐裕,一塊重陽糕不甚稀奇,然而對近代平民百姓來說,夾著豬油、白糖的重陽糕,絕對算得上一頂一的“打牙祭”。更何況制作精良的重陽糕會添加諸多堅果、果脯,也可謂難得的“奢侈品”。

料足味美的重陽糕

重陽糕的南北之味

1933年,美食研究者錢一燕詳細調查瞭重陽糕的制作工藝。在江南糕點裡,重陽糕的配料可謂是較為多元的瞭,標準原料有特制糕粉、黃白糖、脂油、芝麻、熏青豆、栗子、棗子、青梅絲、紅綠糖絲、細鹽、茭白絲。

江南地區重陽糕的制作說復雜並不復雜,說簡單又並不簡單。首先是要用粗眼篩子篩出米粉,接著取一塊幹凈的夏佈浸到透濕鋪入蒸籠內。

取一塊幹凈的夏佈浸到透濕鋪入蒸籠內cctv圖

切糕

隨後是調粉環節,白糕選用白糖,黃糕摻入黃糖。調好的糕粉均勻鋪進蒸籠,第一次先蒸三分之一。待熟後,抹上薄薄一層豬油、細粉、白糖(咸味加細鹽)熬成的油酥,即刻鋪上另外三分之一糕粉,將要成型時在糕面上交切出網格紋。

加料

接下來便是畫龍點睛的“加料”環節瞭,其餘各配料可按需灑上,但是芝麻的講究不能隨性,必須是黃糕用黑芝麻,白糕灑白芝麻,且芝麻層不能太厚,切忌蓋過糕粉。

重陽糕的基本糕型,其實就是松糕,但之所以能成為瞭節令名品,還是因為它不一般的文化底蘊。1934年重陽節前夕,高橋食品公司上海支店的一條廣告頗顯風趣:“本屆重陽節的過節問題,貴府如何解決?登高,可以到高橋食品公司,也算登高、吃糕”。重陽糕為何執著於一個“高”字?1936年,見刊於《上海報》的一篇民俗小品解釋說:“‘高’與‘糕’音極似,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殆以此歟”。據稱不少地方的傳統習俗,重陽節當日黎明時,傢長要拿一塊蒸糕貼在兒女前額,以祈禱子孫昌盛,前途大好。

除此之外,部分近代商傢還曾借重陽節其他標志物推銷重陽糕,仿佛隻消買一塊重陽糕,便體驗瞭一個完整的“人文重陽”。1922年10月,上海北浙江路德興糕團店就為招徠食客,在正門前用松柏樹枝編出一座牌樓,門樓上用菊花裝點出“慶祝重陽”四個大字,牌樓兩盤還插上瞭兩面五色重陽旗,萬分應景。

1909年市井寫真《賣重陽糕》近代重陽糕的江湖遠不局限於百裡水鄉,在北方、華南諸多地區,重陽糕或其變體也都是節日必備。1923年,“蕓子”在《益世報》上發表瞭《花糕考》,自民俗學角度深入考察瞭重陽糕的來龍去脈,介紹瞭上世紀初北京市面上的重陽糕類型:“其一,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兩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也。其一,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實,乃花糕之次者也”。從中可知,老北京人傳統的花糕品鑒,以糕體夾層果仁為優選,以糕面撒果仁為一般,這大抵還是因為前者料更足,口味相對飽滿吧!

重陽花糕老北京的重陽糕有多熱銷呢?

據1947年《經世日報》的消息“平市滿漢餑餑鋪及清真點心店,以重陽節將近,所制百葉花糕均已應時登場”,記者幽默地形容點心店的這般“追節日”操作是“月餅已隨中秋去,此地新添重陽糕”。這也呼應瞭《花糕考》裡“每屆重陽,市肆預制以供用,逾期則弗售矣”。

北方有些地方的重陽糕不用水蒸,而是用大鍋油炸。1941年張傢口的一份報道描繪瞭這款油炸重陽糕的熱銷場景:“街市上賣糕的攤子,也比平日增加瞭數倍。黃澄澄的糕片,遊泳在滾沸的油鍋中,賣糕的真有些應接不暇瞭。陣陣的油香,隨著秋風,送進每一個人的鼻孔。”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北京等地區的傳統重陽糕,都要在糕面上插上彩色小旗,好似把兩種重陽民俗“合二為一”。

重陽糕面上插上小旗有趣的是,在部分地區,人們享用重陽糕時還會伴以擎旗登高活動,把重陽糕列為一種野餐美食。1946年,一位《民強報》作者介紹瞭他兒時的重陽風景:“用紅紅綠綠的紙,粘成三角形的小旗子。重陽日,持旗,乘糕,三三五五登高山,臨秋風,心胸為之開朗”。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