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一口重陽糕的滋味

時間:2023-10-18 10:01:43瀏覽次數:1523

另據1940年歐陽冬芬的記述,廣東地區有吃重陽糍的傳統,而且每年九月初一日起就會出現大量售賣重陽糍的攤位。歐陽滿懷自豪地為傢鄉重陽糍打起廣告:“重陽糍的制造是非常簡單,可吃到嘴裡實在好吃!糍的樣子很好看,如果比起古城老北京裡的‘重陽花糕’,要美得多啦,好吃得多瞭!”不過在近代的粵地,流傳最廣的重陽節點心恐怕還要屬“粉果”。1917年,廣東少女韋愛蓮刊發在《少年》雜志上的文章記述瞭重陽粉果的做法:“先將葉和米磨碎成粉,名曰‘葉粉’,味澀,以糖和之,搓成粉條,名曰‘久利’。又制成如銅錢大的粉餅,名曰‘金錢’。蒸熟之後先享祖先,然後分送戚友”。

小糕點卻有大內涵

重陽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老人節”。但或許正是重陽糕這樣可口的小點心,讓本與孩子們風格不甚契合的重陽節慶平添瞭幾分童真與活力。百年前,不少民謠研究者都曾編纂過重陽糕主題兒歌。其中1923年的一首童謠相當樂趣橫生:“弟弟吵,妹妹鬧,嚷著要吃重陽糕。爸爸就去舂糯米,媽媽忙把粉磨好。大姊姊,去蒸糕,二姊姊,架柴燒,燒得汽水團團轉,頂起糕兒向上飄。一飄飄到半天高,請瞭一淘黃伯老,肚皮吃得過分飽,飛不起來就跌倒,姊姊妹妹看得哈哈笑!”

敬老是中國人最深厚的根脈意識,因而重陽節與親人,與故鄉自有深刻的情感交集。好比中秋感慨“月是故鄉明”,重陽節時,也會有文人不禁感嘆“糕是故園香”。1936年,“春夢”發表於《上海報》的雜文充滿瞭對傢鄉重陽糕的深情懷念:“居鄉時每逢重九,傢傢蒸糕若幹,厥味至美”,然而,自打旅居上海城內,街上買來的重陽糕似乎總不對胃口:“價廉者味同嚼蠟,值貴者太嫌膩重”,要麼料添得不到位,太過寡味,要麼餡調得過瞭火候,破壞瞭重陽糕的整體口感,好不遺憾!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個九月九,當手捧一塊重陽糕,對心中那些親友的記掛、思念,會否稍稍得到慰藉呢?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