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 高校師生為文化產業園發展貢獻“金點子”

時間:2023-08-14 09:38:28瀏覽次數:1488

昨天(12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3所高校的20餘名師生帶著思考走進朝陽區751園區,為園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金點子”。記者和冠欣攝

一個由老工廠改造而成的文化產業園區,如何在城市更新和發展中實現蝶變?昨天,由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的“‘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舉辦“園區行”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3所高校的20餘名師生帶著思考走進朝陽區751園區,為園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金點子”。

銹跡斑駁的煤氣罐、縱橫交錯的管道、德式風格的廠房……走進751園區,濃厚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學生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著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如今,煤氣罐變成瞭發佈廳,我們在管道上搭建起空中廊橋,廠房裡經常上演T臺秀。”751園區副總經理嚴明丹一邊介紹,一邊帶領師生們打卡小柯劇場、751圖書館、79罐等園區特色空間。

火車頭廣場是熱門打卡點。廣場上,一列黑色的蒸汽火車靜靜停在鐵軌上,旁邊的車站已經被改造成機車俱樂部,聚集著很多機車發燒友。“這列火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在工業生產時代,它曾一次次把煤塊、重油運向751廠。”嚴明丹笑著說,如今它又有瞭新的功能——車廂裡,復古的吧臺、沙發上坐滿遊客,這裡儼然成瞭一處歇腳、聊天的自由空間。“廣場上還有一塊空地,我們計劃面向年輕人打造自由文化空間,大傢想在這裡做點什麼?”嚴明丹拋出問題,希望聽到師生們的建議。

“我發現,火車頭前面排瞭很多打卡拍照的遊客,園區能不能引入更多符合工業特色的元素,給年輕遊客更多創作和分享的空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研二學生周楚昱也愛拍照,她站在年輕遊客的角度,希望園區開辟更多特色的打卡點。她說,在課堂學習中接觸的更多是空間設計、功能定位等理論性知識,很少有機會實地瞭解園區的規劃運營,“‘園區行’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更加深入思考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和更新,思考園區如何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來自清華和北大的兩位“園區行”導師也給出瞭專業性的建議。清華建築學院副教授黃鶴建議751園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下功夫,把減碳環保與文化相結合,設計環保可持續的文創產品,打造專屬於751園區的品牌形象。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則建議園區開拓新公共文化空間,開拓微型圖書館、美術館、劇院等多種提升公眾舒適度的空間,不僅遊客會來參觀,也吸引本地居民參與其中。

針對園區結合文化特色正在舉辦的戲劇嘉年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社社長孫凱文表達瞭自己的看法:“戲劇彌散在園區的工業氣息中,釋放出新的蓬勃生命力。我認為,751園區在與戲劇藝術結合的發展道路上,要保證劇本質量和觀眾接受度,不僅把戲劇藝術分享給剛入門或不瞭解戲劇的觀眾,還能讓看出門道的觀眾以及行內人觀賞到優質的劇本和演出。”

市委宣傳部文化產業發展指導處副處長尹傑表示,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吸引高校師生關註文化產業,感受文化發展活力,增強參與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歡迎各位導師、小助教、體驗官多多深入文化產業園區,發揮優勢,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增強園區創新發展活力。”

“‘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自5月啟動,通過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願行、園區行六大機制,推動首都高校人才培養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雙向互動、相互賦能。本次高校師生走進751園區參與的“園區行”活動即是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10月底前,將有近300名來自北大、清華等7所在京高校的師生“進駐”798藝術區等7傢文化產業園區,沉浸式感受園區文化,為園區發展貢獻“金點子”。(實習記者何蕊實習生楊文君)

(原標題:化身“體驗官”深入園區尋找靈感高校師生為文化產業園發展貢獻“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