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詩裡面酒多,而宋詞裡面茶多呢?

時間:2023-08-25 11:33:34瀏覽次數:989

宋代是理學傢引領思想潮流的時期,理學強調士人自身的思想修養和內省。要自我修養,時刻保持清醒,茶是再好不過的伴侶。因此不同於唐代詩人以飲酒為樂,宋代文人儒者興起瞭一種新的“高雅之事”——填詞賦詩、以茶入詞。茶詞,是宋代文人飲茶、鬥茶、詠茶之習的產物,表現宋人的閑逸之趣,既有奢華的宮廷茶文化,又有樸素的市井茶文化,品茗的逍遙貫穿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宋代文人各領風騷,著名的詞人黃庭堅、蘇軾、陳師道、秦觀等都有茶詞問世。

茶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俗現象,它能夠在文人筆下熠熠生輝,必有其獨特的韻味。陸羽《茶經》中說:“茶為之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換言之,飲茶者須具備“精行儉德”的品質。看來,茶與人們的內在修養有莫大關系,陸羽將茶與人們的精神品質聯系起來,也暗含著他所倡導的茶道精神。唐人好飲千杯,宋人則願對杯茶。茶所具備的香醇有味的特性與悠然寧靜的情愫,正好契合瞭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超世清雅和精深透妙的時代心理。

宋建陽窯褐釉碗。建陽窯創燒於晚唐、五代,北宋時興起,這與上層社會飲茶、鬥茶的風氣緊密相關。來源/中國國傢博物館

如果說,唐代文人是用浪漫雄豪來書寫情懷,那麼宋代文人則是鮮明地表現出瞭高雅精致、心性內斂的時代審美品格。茶詞,在宋詞中獨樹一幟,是宋代文人精神風貌和情懷的展現,體現著宋代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浪漫情懷。

宋代文人士子幾乎在所有能夠具化成藝術品佳作的文化樣式中,自覺追求這種“雅”的風尚與審美品格。擅長茶事、精於茶藝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數,蘇軾就是個嗜茶之人。他對茶有著濃厚興趣,除瞭那句“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還曾作一首七律詩《汲江煎茶》,描寫瞭烹茶煮茶的過程:“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面對著一盞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蘇軾留下瞭“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感嘆,可見他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快。而這杯清淡的茶,也展現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處世心態。

宋代與茶文化、茶學、茶道相關的詩詞、書法、繪畫不勝枚舉,例如北宋政治傢、文學傢范仲淹所作《鬥茶歌》,對宋人的鬥茶之習進行瞭生動描寫,他說宋人有瞭茶,“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喝茶能讓“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所謂鬥茶,就是茶人們將茶餅碾成細末,置於盞中,註入少量沸水用茶筅擊拂茶湯,產生泡沫後飲用。茶湯泡沫凝結得越久,則分茶技藝越高,這便是宋詞中的“一水試雲痕”。鬥茶風靡於民間,士大夫們亦熱衷於此,鬥茶已然成為宋代人們雅致的消遣娛樂形式。

宋徽宗曾親自註湯擊拂,鬥茶試茶,並分賜群臣,還寫下《大觀茶論》,記述宋代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可見宋代茶文化的興盛發達。

《文會圖》(局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北宋)趙佶,來源/裘紀平著《中國茶畫》,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版

黃庭堅的《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更是闡述瞭宋代茶湯制作過程的全貌:

其一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其二

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深註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其三

乳粥瓊糜霧腳回,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

除瞭碾、煎、烹的“制茶三部曲”,黃庭堅一生中創作關於茶的詩作幾十餘首,茶不僅是精神上的慰藉,同時他也以茶傳情,以茶悟道,在品藝中品味生活。

從這些宋代詩詞中,我們能讀出兩宋日盛的飲茶之風,文人雅士們延續唐代以來的飲茶傳統,將文人飲茶的風尚進一步發展。他們品評泉水優劣,賞鑒茶用器具,舉辦茶會,擺設茶宴,以茶相贈表達情意,以茶會友以表儉德,以茶入詩詞以詠志趣,在茶的“精行儉德”的特質中尋找人格升華的精神需求,將茶文化與詩詞文化緊密聯系起來。

千百年來,唐宋文人將喜怒哀樂、悲歡情愁傾註於酒與茶中。不過,盡管唐詩多酒、宋詞多茶,但並不代表唐人不喜品茶,也不意味著酒在宋代失去瞭市場。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