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什麼喜歡“逛”博物館

時間:2023-12-18 13:43:13瀏覽次數:1420

說起去過哪些博物館,就讀於北京體育大學的楊舟如數傢珍,“今年我去瞭甘肅,遊覽瞭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博物館。因為在北京讀書,我還去過故宮博物院、中國地質博物館等。我是江蘇人,之前去過多次蘇州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去過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等。”

如今,“博物館熱”成為一種現象,包括楊舟在內的一些大學生,也越來越熱衷於參觀博物館。大學生為什麼會被博物館和文物吸引?他們眼中的博物館是怎樣的?他們會如何推廣博物館?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關於參觀博物館體驗的問卷調查,共收回來自全國近300所高校的有效問卷7227份。調查結果顯示,近95%的受訪大學生去過博物館參觀,近80%的受訪大學生喜愛觀看與博物館相關的長短視頻。

參觀博物館不隻是為瞭“打卡”

遼寧工業大學的趙雯淇有個習慣,每參觀完一傢博物館,都要買一枚紀念幣,還會隨身攜帶筆記本用來蓋紀念章。“我在天津博物館蓋瞭一本子的章!”她說。

但趙雯淇並非流於形式的“打卡一族”。她是河南周口人,因為有傢人是博物館工作者,所以她是周口市博物館的常客,也去過河南博物院、開封博物館等。來到遼寧讀書後,趙雯淇專門參觀瞭遼沈戰役紀念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等。“去博物館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相關歷史文化,比如去這些紅色主題的博物館,讓書本裡的歷史‘活’起來瞭。”趙雯淇說,“我身邊有很多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大傢出遊會不約而同地把博物館列入遊覽目的地。且不少博物館都是免費的,對大學生很友好。”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88.2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參觀博物館可以增長知識、增強文化自信,72.20%認為可以提高思維、審美、創造能力。

就讀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林書雄也是個“博物館迷”,他很關註博物館本身的設計和藏品。他回憶道:“深圳博物館裡的膠囊電梯,看起來很酷,就像這座城市一樣,充滿未來感。”令林書雄印象最深刻的藏品,是位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南海文化博物館裡的海撈瓷。“這些瓷器曾沉在海底千餘年,被打撈上來後,瓷器的紋路顏色依然完整清晰,真的很不可思議!”他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觀博物館時,72.78%的受訪大學生最關註的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及重點藏品,64.36%關註博物館所在地的歷史文化,61.41%關註博物館的文化氛圍。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古船模型讓楊舟印象深刻,“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觀賞運河四季景象,體驗感很好。”她還回憶起自己曾在館內體驗過“運河迷蹤”密室逃脫。“想體驗‘運河迷蹤’一定要提前預約!”楊舟推薦道。

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宋嫻認為,當下,博物館應突破傳統選題,關註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心靈療愈需求。

中國博物館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觀察到,博物館的青年觀眾需求非常多元化,他們更追求參觀博物館的體驗,不隻是看展覽或是看文物本身。“以前人們是‘去一座城市,一定要去這座城市的博物館看看’,現在則是‘因為要去一傢博物館,所以要奔赴這座城市’。”在她看來,“博物館已經不再隻是說教的展示,而是與觀眾平等地對話。”

大學生願為博物館“代言”

今年10月,天津外國語大學大三學生肖雅俊前往天津博物館參觀,隨後她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發佈瞭一篇標題為《大學生,博物館一定要沖,好嗎》的圖文,她總結瞭3條去博物館的好處:提升審美,從場館設計到展廳陳設,加上展品外形設計和色彩,給人帶來視覺盛宴,無形之中提高瞭個人審美能力;增長見識,通過一個文物就能瞭解一段歷史,想瞭解一個地方,就一定要去當地博物館;收獲紀念品,博物館有徽章、書簽,很好看也有收藏價值。“通常參觀完博物館,我就會把拍攝的一些藏品照片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也會分享我在參觀中瞭解到的新奇的歷史故事和參觀感受。”她說。

隨著社交媒體不斷發展,受訪大學生獲取博物館信息的途徑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與此同時,他們也成為博物館的推廣者。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調查發現,70.08%的受訪大學生通常獲取博物館相關信息的來源是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的網友推薦,62.53%來源是地方政府或博物館的官網及官方新媒體平臺,也有54.4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分享參觀博物館的見聞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