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博物館積極做好非遺保護傳承

時間:2023-11-23 09:53:50瀏覽次數:1657

讓非遺添彩精雅生活——恭王府博物館積極做好非遺保護傳承

“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的演出現場 恭王府博物館 供圖

本報記者范朝慧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閱文集團主辦的“閱見非遺”第一屆征文大賽及音樂創作大賽頒獎儀式在恭王府大戲樓舉辦。主辦方還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瞭展現征文大賽成果的“閱見非遺”光影展。

今年適逢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恭王府博物館推陳出新,以非遺為核,以演出季、展覽展示、征文大賽等為器,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精雅文化生活,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尚化、國際化、多元化的有效路徑,成果頗豐。這一展覽是恭王府博物館積極做好非遺保護傳承的生動體現。

可看可聽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民族風十足的歌曲《如約》《窗花》《花轎行》,還有《熾熱月光》《一梭千載》《守一人》等網絡文學作品……本次大賽參賽作品涉及京劇、木雕、造紙技藝、獅舞等127個非遺代表性項目。網絡文學一等獎作品《我本無意成仙》的作者“金色茉莉花”說:“作品裡的木雕、二十四節氣等元素,是我將旅途中的一些見聞搬進瞭故事裡,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非遺的豐富多彩與蓬勃生機。”

在“閱見非遺”光影展現場,音樂作品獲獎作者之一、高二學生劉雨函說:“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學習音樂編曲,對中國傳統音樂情有獨鐘。我這次創作的音樂作品中特意使用瞭嗩吶,希望通過音樂,吸引更多人關註非遺,加入保護非遺的工作中。”

“大賽啟動後,湧現瞭大量體現非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網絡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馮乃恩說,創作者將所見、所聞、所想凝練於文字中、流淌於音樂中,用精彩故事賦予非遺嶄新顏色,用和諧韻律唱響非遺當代聲音,使文字和音樂都成瞭探索與展示非遺的強大力量。

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將非遺和網絡文學形容為一對“穿越時空的知己”“雙向奔赴、雙向成就”。“網絡文學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年輕人之間的橋梁。我們要走出一條數字化、年輕化、IP化的文化傳承道路”。侯曉楠說。

恭王府博物館今年的展覽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即以“梳理歷史、展望未來”為目標,在立足線下主陣地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手段,構建“數字文物”,開辟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模式。此次大賽的成果之一“閱見非遺”光影展對獲獎作品及所描述的非遺技藝,以“文+物”的形式進行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現,就是以將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字文化產業的生動呈現,吸引瞭眾多觀眾前來參觀體驗。

好戲連臺演出季迎來青春力量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夜,在恭王府大戲樓裡,又一次傳出悠揚古曲、婉轉琴歌。“古琴名傢名曲與琴歌專場音樂會”拉開瞭第十六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的帷幕。這場音樂會旨在慶祝古琴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周年。

“古琴有3000多年悠久的歷史。但沒有任何一個時候像過去這20年一樣,得到瞭有效保護、傳承,以及前所未有的發展。”著名音樂學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傢田青說。

總計9天的演出季由5場古琴和4場昆曲演出組成,恭王府博物館嘗試把曾在恭王府歷史上真實上演的經典劇目重新搬上舞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悉數登臺,來自高校的古琴社團和昆曲劇目為演出季添瞭一抹青春亮色。

“我們在大戲樓內進行的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為瞭闡述和傳達創新性保護理念對於文化保護傳承的價值和意義,讓古老而優秀的傳統藝術重現光芒。”馮乃恩介紹,演出季首次邀請大學生登臺,來自24所高校古琴社團的青年學子,演奏瞭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等琴譜的打譜作品。

“這首曲子是《關山月》,最早見載於清《龍吟館琴譜》,曲風古樸大氣。”演出季期間,古琴藝術國傢級代表性傳承人吳釗懷抱古琴,指撥弦動,帶領聽眾走入清冷蒼茫的月夜。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府中純木結構的大戲樓,“音響效果”一流,即便坐在最遠的角落,臺上的唱詞也聽得清清楚楚。薪火相傳,歌喉繾綣。演出季昆曲專場首場中的《蘆花蕩》《小放牛》,廣受觀眾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