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959年毛澤東回鄉為父母掃墓,我才頓悟中國為什麼要有清明

時間:2024-04-03 16:46:28瀏覽次數:1089

1919年10月,驚聞母親病逝,連夜趕回韶山,徹夜守靈,泣淚寫下《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潔凈之風,傳遍戚裡。”

他還給同學寫信,動情說:

“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而利人的,我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

對於父親毛順生,因志向不同,產生過一些分歧爭執。但父親對自己求學多有資助,他也是極為感激的。

不幸的是,1920年,父親也因病去世。27歲的毛澤東,痛失雙親。

從此,故鄉於他而言,再無父母音信,隻剩無限追憶。

毛澤東與鄉親交談

03

人,可能越老便越懷念故鄉,越想要回到故鄉吧。

晚年毛澤東,故土情結愈加濃烈。

他歸心切切,甚至渴盼回故鄉頤養天年。對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人故事,他有著無窮的牽掛。也一直記著“還要去看看他們”的心願,想再去給父母掃墓、鞠躬。

但操勞國事的他,已不屬於他個人瞭。

對此,他一定是深感遺憾的。他一定想起過1916年,給朋友簫子升寫信,訴說因軍閥騷擾不能探母的無奈:

“病母在廬,倚望為勞,遊子何心,能不傷感!”

這也是毛澤東唯一一次以“遊子”自稱。

1966年6月18日,他再次回到韶山。

走的時候,依依不舍,再三叮囑工作人員:“你要把我的房子看好呀,我還要回來的。”

汽車啟動瞭,隨從人員請他上車,他擺瞭擺手:“你們先走咯,我還要坐下噠”,又默默坐下喝瞭一杯茶。

沒成想,這一走,竟成瞭他和故鄉的永訣。

毛澤東與鄉親交談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1976年夏,病重昏迷之際,他再次向中央提出回韶山休養,想葉落歸根。

晚年毛澤東,內心一直是裝著故鄉的。

他從未忘記初心,永葆赤子之心,慎終追遠,將自己當作一個農民的兒子,終生本色不改。

1950年,他讓毛岸英替自己回湖南省親,給楊開慧掃墓,給岸英的外祖母楊老太太80歲生辰賀壽,給韶山的父老鄉親問好。

他要求毛岸英:

“到韶山時你不能騎馬,一定要在離韶山10多裡地遠的銀田寺下馬,然後步行回傢,這是我們對傢鄉、對傢鄉人民最起碼的禮貌。”

1960年4月,楊老太太九十壽辰,毛澤東再致賀壽信,並寄上200元。

1962年11月,楊老太太逝世,毛澤東悲痛萬分,發吊唁函,寄去500元。

1975年7月,在病榻臥聽北京大學蘆荻教授誦讀瞭東漢王粲的《登樓賦》後,共鳴於“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等句,他動情地說:

“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寫《到韶山》,就是想起瞭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對故鄉是很懷念的。寫《答友人》,說‘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開慧就是霞姑嘛!”

毛澤東與鄉親合影留念

04

四月,梨花風起又清明,中華大地已盛世如願。

此季的煙雨韶山,許多人自發去瞻仰毛澤東的銅像、敬獻花圈,發自內心的敬愛。

他是中華大地當之無愧的赤子。不管走得多遠、走得多久、成就多大,都沒有忘記從故鄉出發時的路,沒有忘記自己根系何處。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實現理想的一生,也是心系故鄉的一生。他始終牽掛著故鄉的尊長,暮年垂老,依舊惦記著要去給父母掃墓、鞠躬。

這就是故土情結、根脈情懷、赤子之心。

由傢及國,最終凝聚成瞭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品質——傢國情懷!

這種情懷的載體,便是那清明祭祖、葉落歸根、鄉音無改、傢訓族風;便是那詩經、唐詩、宋詞,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便是那三山五嶽、長江黃河,故鄉的一山一水、一座老房子……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隻有中華文明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

你說,隻要中國還有清明,中國人還在過清明節,還在慎終追遠、代代傳承,又有什麼能阻斷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