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遊,你可以告訴孩子這些

時間:2024-04-03 14:26:49瀏覽次數:1135

記者 徐田田 實習生 王飛 綜合整理

清明三天小假期正是春和景明好時節,很多傢長都會選擇帶著孩子出門感受盎然春意,接受春風洗禮。關於清明節的說法大傢知道多少呢?下面為大傢整理瞭清明小知識,出遊時與孩子交流分享吧!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指乙,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又是掃墓祭祖、踏青春遊的節日,故又有掃墓節、踏青節、三月節等別稱。

清明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變動,今年的清明節在4月4日。

清明節來歷

清明的名稱來自於節氣名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就是說,每年到這個時候,萬物生長,清潔而明凈。所以這個節氣叫“清明”。

清明不僅是節氣,還是傳統節日之一。

二十四節氣中又是傳統節日的,除瞭清明,還有冬至。古代冬至被認為是一年陽氣初發的起始日,曾經是一年的開始。有特殊的意義,所以是節日。

而清明節的節日習俗源自於古代的寒食節,最終融合瞭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漢代時,北方禁火一個月,天氣寒冷無法取暖,也沒有熱食。曹操下《明罰令》,取消禁火習俗。晉恢復瞭這個習俗,禁火時期縮短為三天。由於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兩天,三天時間也把清明包含進來。為瞭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隋唐統一後提倡過寒食節。

寒食開始禁火,清明改用新火。

唐代正式把寒食、清明定為全國性的假日,連在一起放假。皇帝會在清明這一天會把新火賜給寵臣,得到新火的大臣以此為榮。唐代之前,掃墓是在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寒食節祭祖屬於官方活動。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是“野祭”。唐朝重視儒傢治國的戰略,以孝行天下,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下詔允許民間於寒食節上墓拜掃。為瞭官員回鄉掃墓,唐代把寒食清明一起的放假時間從四天延長到七天,實際上是延長清明節的假期。由於寒食清明連在一起過節,禁火、改火也有明確的關聯性,寒食、清明從唐朝開始融合。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傢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已經把清明寒食連在一起用,體現瞭這種融合,已經不區分寒食、清明的掃墓行為。

由於上巳節“三月三”與清明節時間上接近,上巳節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活動也開始融入清明節。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寒食、清明節時期已經有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樹、秋千、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習俗活動。不僅是個重要的祭祖節日,也是一年中重要的娛樂性節日。

清明三候

“三候”指的是節氣對應的三個物候現象。每個節氣都有“三候”,可以看作是該節氣到來的表征現象。清明三候為:

一候|桐始華

清明時節,桐花漸漸開放。

白花簇簇,花落如飄雪。

桐花,開在暮春時候,

一江桐花,滿城相思。

二候|田鼠化為鴽

鴽,古書上指鵪鶉類的小鳥。

清明後五日,陽氣漸盛,

喜陰的田鼠躲回洞穴中避暑,

而喜陽的鴽鳥活動增加。

三候|虹始見

清明時候,雨水常有。

春日漸深,初見霓虹。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有很多特色活動,人們通過這些活動寄托感情、表達美好期冀,來看看下面的習俗跟你的假期計劃有沒有重合的吧!

祭祖掃墓——古時候,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掃墓祭祖成瞭此後不斷的風俗傳統。在清明時,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獻上鮮花、紙錢等,緬懷先人,傳承孝道,弘揚傢族精神。如今,除瞭祭祀先祖和故去的親人,緬懷先烈、前往烈士陵園掃墓也成瞭不少人、組織、單位等的活動之一。

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正值春光明媚,萬物復蘇,人們紛紛去往戶外,踏青賞花,感受春天的氣息,享受大自然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