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

時間:2023-07-10 10:04:20瀏覽次數:1384

雲南省綠春縣大興鎮農民在梯田裡插秧。(資料圖片)張洪科攝

2021年,國傢級非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習娘(中間演奏者)在和鄉親們交流。胡艷輝攝

雲南省元陽縣多依樹梯田。陸忠攝

雲南省元陽縣新街鎮上的農民正在收割稻谷。(資料圖片)張洪科攝

雲南省元陽縣古村落阿者科村的蘑菇房。龍俊攝

雲南省綠春縣哈尼長街宴。(資料圖片)梁榮生攝

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作為我國現有世界遺產中“第一個以農耕、稻作為主題的遺產項目”“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遺產地”,千年哈尼梯田,日益凸顯世界價值。

短短10年,千年梯田迎來蝶變。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如今的哈尼梯田,水源林面積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實現和諧共生。“趕溝人”、護林員依然在守護梯田,哈尼古歌還在傳唱,傳統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因為傳統風貌的建築、農耕民俗都成瞭文旅項目,哈尼人靠著農文旅融合也能獲得好收入……

●梯田誰來管護?

趕溝人勤奮,護林員盡責

扛著鋤頭,手持鐮刀,溯流而上,這是“趕溝人”馬有明的日常。如果說水流是哈尼梯田的“血液”,那麼溝渠就是“血管”。為瞭維系水源溝渠通暢,在哀牢山深處廣袤梯田地,誕生瞭一種特有的“職業”——“趕溝人”。

作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牛角寨鎮的“趕溝人”,馬有明深知責任在肩:“沒有水就種不瞭田,沒有田就吃不上飯。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梯田裡的水系。”除瞭及時清理溝渠中的雜草,防止溝渠堵塞外,“趕溝人”還要管護好溝渠,避免溝渠滴、跑、滲、漏。在千年哈尼梯田的存續和發展中,“趕溝人”的作用無可替代。

“缺水的季節,得每天去看。”6月27日一大早,馬有明肩扛鋤頭、手持鐮刀,順著水溝行走,一路上清理溝裡的枯枝、敗葉、垃圾,查看水流情況。遠望翠色欲滴的層層梯田,馬有明說:“等我幹不動瞭,就把這份工作交到更適合的村民手上,繼續守護好梯田的血脈。”    

與保護水一樣,紅河州各族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有瞭保護森林的共識。他們知道,沒有森林的涵養,水也將不復存在。當地村民選出的護林員,職責就是守護森林。

在綠春縣大興林場,巡山已經成瞭護林員陳正康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還有8000元的補助。趁著歇腳,陳正康的話題自然而然回到梯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我巡的是眼前的山,守護的是山下的田。”

“趕溝人”與護林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努力,讓山林鬱鬱蔥蔥,讓各傢田塊有瞭源源不斷的水源。

哈尼梯田的千年傳承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時期,也曾遭遇過高山森林被砍伐、外來物種小龍蝦打穿梯田、福壽螺侵襲等問題。元陽縣大力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工程,遺產區植被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67%和49.6%,先後恢復老虎嘴、螺螄田片區等水改旱梯田3433畝,生態環境恢復成效顯著。

退耕還林、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基本農田、制定梯田保護條例……通過10年的努力,當地守住瞭哈尼梯田遺產區的“綠水青山”,護住瞭其特有的“四素同構”生態系統。

●村落怎樣保護?

蘑菇房入股,新設備進屋

無人機從元陽縣阿者科村內的青石板路上緩緩升起,一幅千年哈尼梯田環抱著百年古村落的絕美畫卷展現在眼前。古樹掩映之下,錯落有致的蘑菇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倏然,雲海沿著梯田升騰,村莊坐落於雲端,宛若人間仙境。

如此美麗的村落,卻也曾面臨著消失的風險。以當地傳統民居蘑菇房為例,由於原始的蘑菇房長年未修、過於老舊,不少村民計劃改建舊房,修建鋼筋混凝土房屋。

2018年,元陽縣政府和中山大學聯合編制瞭“阿者科計劃”。根據該計劃,蘑菇房可以折價入股,依托村內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人文資源,帶動全村村民參與發展鄉村旅遊,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吸引當地民眾自發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