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

時間:2023-07-10 10:04:20瀏覽次數:1386

外出務工返鄉的高美華便是村裡旅遊公司的一名員工。在高美華的記憶裡,20年前,她傢的蘑菇房又黑又舊。隨著“阿者科計劃”的實施,當地蘑菇房得到集中修繕,“蘑菇房的外表還是以前的樣子,但裡邊的生活卻發生瞭很大的變化,跟現代住房沒啥區別。”高美華親眼見證瞭阿者科村的變化,從過去的貧窮落後到如今的欣欣向榮,阿者科村的蝶變背後,是在保護傳統村落中實現村莊發展的探索。

“阿者科計劃”項目的實施,不僅改變瞭鄉村面貌,而且激發瞭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內在動力,實現瞭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但最初,許多村民並不願意修繕自傢蘑菇房,而更願意將自傢房屋改建成樓房。“以前的蘑菇房采光差、空間小,不如樓房住著舒服。”一開始政府不讓建樓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村民李新明心裡有埋怨。後來搬進改建完的蘑菇房,發現室內和樓房的功用沒啥區別,而傳統形態反而吸引瞭越來越多的遊客,村民收入隨之提高,李新明覺得多虧當時“聽勸”。

而為瞭解決遺產區群眾分戶建房需求,元陽縣制定出臺政策,按照“一戶一房一補貼”的原則,對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區符合補助條件的每戶進行補貼,確保遺產區風貌統一。

●民俗如何傳承?

傳承人堅守,旅遊業搭臺

國傢級非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習娘有兩個願望:一是哈尼古歌能在梯田上代代傳唱;二是梯田上的“交響樂”能走向全世界。

哈尼古歌,延綿傳承已千年,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口口相傳。陳習娘拜師8年,才學成出師。哈尼古歌難學,隻能靠傳承人親自教學。早年間,當地少有人教,更少有人學,哈尼古歌一度面臨“斷代”的風險。近幾年,紅河州加大培養傳承人的力度,陳習娘自傢老宅成瞭村裡文化傳習館,他用自己制作的二胡演奏哈尼古歌,與學生交流唱法。如今有不少年輕人來找陳習娘學藝,他的兩個徒弟車克山、陳俄多已經成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在陳習娘第一個願望成功實現的基礎上,他的第二個願望也逐步成真。2015年,原生態歌舞《哈尼古歌》遠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駐場演出,哈尼古歌成功走向世界。

傳承人有瞭,知名度打出去瞭,如何讓傳承人有用武之地?怎樣讓遊客更好體驗哈尼農耕文化?元陽縣給出的答案是文旅融合,讓傳統文化融入旅遊業態開發。

今年4月,元陽縣舉行“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2023年元陽梯田開秧門農耕文化節”活動。在實景展演中,伴隨著悠揚的哈尼古歌,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把祈求豐收的祝福放在水源處,象征著秧門已開;年輕小夥們則在姑娘們美妙歌聲的伴隨下,將青翠的秧苗挑到田間地頭。曾經農民的自娛自樂,如今成瞭實景演出的節目。表演結束,遊客們紛紛下田插秧,親身體驗哈尼農耕文化,在“看”與“玩”中,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遊客也能更好瞭解梯田農耕。

10年努力,哈尼農耕文化更添光彩。2023年,紅河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推鄉村振興”案例,入選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一路走來,世界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殊榮,見證瞭紅河哈尼梯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歷程。

●農民如何增收?

農文旅融合,互聯網助力

元陽縣新街鎮土鍋寨村委會大魚塘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哈尼山寨。昔日,年輕人紛紛去城裡打工,謀求一條生路,白宇蟾也是其中之一。前幾年,他改變瞭想法。“我學的是導遊專業,來哈尼梯田旅遊的人很多,讓我覺得回來發展旅遊業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白宇蟾辭掉在城裡的工作,回到老傢,從事旅遊服務行業。

白宇蟾發現,很多遊客慕名而來,但來瞭後吃飯落腳的地方很少。白宇蟾看準商機,申請創業貸款,在大魚塘村民小組開瞭傢農傢樂。“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給我們帶來瞭很多收益,經營農傢樂的第5年,我就把貸款還清瞭。”白宇蟾說。

在哈尼梯田所在的地區,10年來,當地政府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響亮名號,通過發展旅遊業、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借助互聯網宣傳等多重舉措,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不僅多瞭農文旅融合,傳統農業也有瞭更多收入。2016年以來,元陽縣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打造休閑綠色生態農場,提供沉浸式農耕體驗服務,增加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鴨等農特產品銷量,有力保障瞭哈尼梯田的永續利用。

相關推薦